邽翠楼
一川墟宇暮烟中,楼堞笼山气象雄。
北路荒原戎子国,东坡断堑隗嚣宫。
马来洮海蕃城近,鹤去辽天越洞空。
三十六程劳极目,陇云犹在故关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个场景都笼罩在傍晚的烟雾之中,一片平原上的建筑群显得气象雄伟。北侧的道路延伸向广阔的荒野,那里曾经是游牧民族的国家;而东边则是一段断壁残垣,似乎曾是古代某个诸侯的宫殿。马儿沿着洮河走来,临近那些土墙垒成的城池;天上的仙鹤展翅高飞,穿越了无尽的洞穴和空间。经历了三十六次的旅程,看过了无数的风景,他们仍然在遥远的北方劳作着,而那些家乡的云朵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故乡。
去完善
释义
1. 邽翠楼:此处并无确指的楼阁名称,可能为泛指之词,故以原诗句为准;
2. 一川:一条河或一片水域之意;
3. 墟宇:村落房屋的意思;
4. 暮烟:傍晚的烟雾景象;
5. 楼堞:古代城墙上的楼宇与垛口;
6. 笼山:笼罩在山峦之中的景象;
7. 气象雄:雄伟的气势;
8. 北路:北部地区;
9. 荒原:荒凉的平原;
10. 戎子国:古国家名,无确切地理位置,此处可能是象征意义;
11. 东坡:这里指代诗人所站之处的东边山坡;
12. 断堑:峡谷或者壕沟等军事防御工事;
13. 隗嚣宫:一个虚构的宫殿名字,象征权力与地位;
14. 洮海:甘肃省临洮县一带的水名;
15. 蕃城:边疆地区的城市;
16. 鹤去辽天:借用古人化鹤而去的典故,表示诗人在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17. 越洞空:越过空洞的地方,表示诗人追求高远的心境;
18. 三十六程:这里指的是旅程漫长,并非实指;
19. 劳极目:极度疲劳的眼神;
20. 陇云:甘肃一带的云朵;
21. 故关东:旧时关隘的东方。
去完善
赏析
《邽翠楼》张方平这首诗词以壮丽的景象展现了一幅边陲风光图。首联描绘了暮烟中的村庄和笼罩在山间的城楼,展示了边关的雄伟气象。颔联通过提及荒原、戎子国和断堑、隗嚣宫,进一步强调了边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颈联中的“马来洮海”和“鹤去辽天”表现了边关地区的热闹与空旷。尾联则表达了诗人长途跋涉后,遥望故园的心情。整首诗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历史的回顾,展现了一副生动的边陲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邽翠楼》是宋代诗人张方平的一首名篇。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鼎盛阶段。在这个时期,经济繁荣、科技进步,为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张方平,字安道,是一位才情横溢的文人墨客,曾担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以诗画书法闻名于世。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游历全国各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邽翠楼》这首诗歌中,张方平描绘了壮美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悠闲自得的生活景象,展现了北宋时代国泰民安的美好画卷。与此同时,诗人通过赞美自然景色,也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