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芝东归
此君齐鲁之奇才,三十病废吁命哉。
来游京国动凄怅,东归泰山卧崔嵬。
支离攘臂福所倚,功名累身古共哀。
但恐人求骏马骨,未免却上黄金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位先生是齐鲁大地上的一位奇才,却在三十岁时因病陷入困境。他来到京城令人生出凄凉之情,又回到了东方的泰山之中。尽管他的身体病弱,但仍然依靠才能取得福气,然而古人常叹困于功名之中。只是担心他人只寻求骏马的骸骨,不可避免地登上了黄金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齐鲁:古代齐国和鲁国的并称,大致在今山东地区;这里代指北方人才聚集的地方。
2. 三十病废:指人到三十岁却体弱多病,无法正常工作生活。
3. 京国:京城;这里指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4. 泰山:位于山东中部,是五岳之首;这里代指山东一带的家乡。
5. 支离:形容身体虚弱的样子。
6. 攘臂:伸出手臂表示愤慨的样子。
7. 骏马骨:典出唐代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诗句“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句诗意味着人生无常,未来的事情难以预料。
去完善
赏析
《送李芝东归》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李芝,因为生病而未能施展抱负,最终选择回归故乡的故事。首联“此君齐鲁之奇才,三十病废吁命哉”表达了诗人对李芝的惋惜之情,他的才华本应在齐鲁之地得到施展,却因为疾病而受阻。颔联“来游京国动凄怅,东归泰山卧崔嵬”表现了李芝在京城游历时的凄凉与无奈,以及他回到泰山后的心境。颈联“支离攘臂福所倚,功名累身古共哀”暗示了李芝的疾病反而成了他的福气,因为他可以远离功名利禄的烦恼。然而尾联“但恐人求骏马骨,未免却上黄金台”又表现出诗人对李芝未来的担忧,担心他会被世人所求,再次陷入名利的漩涡。整首诗歌通过李芝的命运,传达了人生无常、功名利禄皆为空的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芝东归》是北宋著名文人张方平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8年,此时正值宋朝中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人才辈出。
在创作此诗时,张方平正担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一职,他的政治生涯颇为丰富,历任地方官、尚书郎、户部侍郎等职。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经历了宦海浮沉。
此外,当时的时代背景也与诗歌的创作密切相关。宋代士人崇尚文学才艺,科举考试制度使得许多文人得以跻身仕途。张方平本人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因此他对友人的离去既感伤又抱有期待。在这首《送李芝东归》中,张方平以真诚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祝福,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