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次岐山
坤维五十郡,麾节忝师垣。
缓辔犹秦甸,前驱已劔门。
傥来增客气,重寄愧君恩。
昨夜岐山梦,三归修竹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的土地上,统领五十个郡的地方长官,闲暇时仍在辖内巡视。如同牵着马匹在秦国疆土漫步,随从已经奔赴剑门关守护。这种地方是虚幻之地,故友可以在此处相聚,感受到了重任在肩,君王对自己的恩泽感到惭愧。昨晚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到了周朝的歧山,似乎也在暗示着最终的归宿是那寂静的三归竹林。
去完善
释义
"坤维五十郡":指唐代所统治的疆域范围有五十个郡。 "麾节忝师垣":指自己担任军队的统帅。 "缓辔犹秦甸":指还在秦国的地方骑马慢慢行走。 "前驱已劔门":指先锋已经到达剑门关。 "傥来增客气":形容的是不速之客的气概。 "重寄愧君恩":对自己的重任感到有些愧疚,辜负了皇帝的恩情。 "昨夜岐山梦,三归修竹园":描绘的是一个美好的场景,修竹繁茂,幽静雅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行次岐山》,表达了作者张方平在公务旅途中的所见所思。开篇两句“坤维五十郡,麾节忝师垣”,展现了诗人作为官员,领导一方的气概。接下来的四句描绘了路途中的景致,“缓辔犹秦甸,前驱已劔门”,暗示行程的遥远和艰辛。然而诗人却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这一切,表达出“傥来增客气,重寄愧君恩”的谦恭之情。最后两句“昨夜岐山梦,三归修竹园”则借梦中之境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次岐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方平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67年,正值张方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期间。这一年,他刚刚经历了朝廷的党派斗争,从地方官吏晋升为中央要员。
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然而,朝中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在这个背景下,张方平一方面要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要周旋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
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岐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个人在政治生涯中的智慧和勇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