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辞三首 其三
谟训垂宽大,基图得显承。
新宫开玉鏁,旧册阅金滕。
龙驾归虚极,鸾旗建大升。
平生怀孝慕,游仗展三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文的译文:我的教导是宽容和博大的,这样的基础使得图画得以继承和发扬。新的宫殿开启了金色的门锁,旧的书籍翻阅了金黄色的篇章。龙的车驾回归虚无的境界,鸾鸟的旗帜建立在大地上的信仰。我这一生都怀着孝顺的情感,在游行中展示了三个陵墓的壮丽。
去完善
释义
1. 谟训:指皇帝的诏命或治国之道。
2. 宽大:宽松而大度,此处形容仁宗皇帝的治国理念。
3. 基图:即国家的基础,这里代指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4. 显承:明显地继承,此处指仁宗皇帝对国家治理的显著成果。
5. 新宫:这里指新建的陵墓。
6. 玉鏁:即玉锁,用玉石制成的门锁,这里象征陵墓的华贵。
7. 旧册:古代典籍,这里特指关于仁宗皇帝的记载。
8. 金滕:原为古籍名篇,这里借用,表示对仁宗皇帝的尊崇。
9. 龙驾:指皇帝的御驾。
10. 虚极: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超越物欲的世界。
11. 鸾旗:皇帝出行时的仪仗之一,以鸾鸟图案装饰。
12. 大升:形容队伍庄严盛大。
13. 平生:一生,这里指仁宗皇帝的一生。
14. 孝慕:孝顺尊长,敬慕先贤。
15. 游仗:皇帝出行的护卫队伍。
16. 三陵:此处指北宋皇帝的陵墓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张方平为悼念宋仁宗皇帝而作,以表达对先皇的敬仰和怀念之情。首联“谟训垂宽大,基图得显承”描述了仁宗皇帝的治国理念和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颔联“新宫开玉鏁,旧册阅金滕”描绘了仁宗皇帝的寝陵和皇家文献;颈联“龙驾归虚极,鸾旗建大升”则表达了对皇帝驾崩的哀悼和对新皇帝的期望;尾联“平生怀孝慕,游仗展三陵”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他对仁宗皇帝的敬仰和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令人叹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仁宗皇帝挽辞三首·其三》是宋代诗人张方平在仁宗朝(公元968年-1063年)晚期创作的挽词。这个时期,北宋王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成就斐然。然而,随着社会矛盾的逐渐积累,国家和民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在当时,张方平曾担任翰林院学士,对朝廷政治有着深刻了解。他的诗才横溢,深受仁宗皇帝的器重。然而,眼见国家危机重重,他也深感忧虑。在这首挽辞中,他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深切悼念,同时也暗示了国家对未来局势的担忧。
这首挽辞充分展示了张方平作为一代文豪的风范,他以婉约的诗句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首诗不仅是对于一位君王的哀悼,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总结和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