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门公庭古桧为风雨所摧
杳杳参天气,亭亭构厦材。
千年对霜雪,一夕折风雷。
枕静疎声减,庭宽翠影开。
梧桐与杨柳,娇色倚楼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天际中,耸立着构建房屋的高大木材。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它在一次风暴中被折断。安静的枕头边,稀疏的声音逐渐减小;宽阔的庭院里,翠绿的树影绽放开来。梧桐和杨柳的嫩绿颜色依偎在楼宇之间,增添了几分娇柔的色彩。
去完善
释义
《彭门公庭古桧为风雨所摧》是一首描绘古树的诗。以下是对其中词语的注释:
1. 杳杳: 形容深远的样子,这里用来描述古桧的高大挺拔。
2. 参天: 形容树木耸立天际,这里用来形容古桧的高度。
3. 亭亭: 直立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古桧的形态。
4. 构厦: 建造房屋,这里用来比喻古桧可以作为建造房屋的优质材料。
5. 对霜雪: 面对风霜雨雪,这里用来形容古桧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考验。
6. 一夕: 形容很短的时间,这里用来形容古桧被风雨摧残的过程。
7. 枕静: 指夜晚宁静的时候。
8. 疎声: 稀疏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风雨过后古桧发出的声音减小。
9. 翠影: 绿色的影子,这里用来形容古桧在风雨后的样子。
10. 梧桐与杨柳: 都是常见的树种,这里用来衬托古桧的独特之处。
11. 娇色: 美丽的颜色,这里用来形容楼台的华丽。
去完善
赏析
《彭门公庭古桧为风雨所摧》描绘了一幅风雨摧残古树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顽强。首联“杳杳参天气,亭亭构厦材”描述了古桧的高大挺拔,象征着它的坚韧和不屈。颔联“千年对霜雪,一夕折风雷”形象地描绘了风雨的肆虐,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颈联“枕静疎声减,庭宽翠影开”则表现了风雨过后,古桧虽受损但仍在努力生长的坚韧。尾联以“梧桐与杨柳,娇色倚楼台”作为对比,凸显出古桧在风雨洗礼后的沧桑之美。全诗通过描绘古桧的坚韧生命力和抗风斗雨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彭门公庭古桧为风雨所摧》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张方平,创作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
在那个时期,张方平正值青年,他才华横溢,文名远播。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遭贬谪。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由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实行宽容的政治政策,文人墨客得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方平的诗歌创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的作品以豪放、雄浑的风格著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在《彭门公庭古桧为风雨所摧》这首诗中,张方平描绘了古桧被风雨摧残的景象,以此象征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方平对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在逆境中的坚韧不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