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庐山峰顶寺
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
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
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孤独的峰顶俯瞰着万千景象,秋天的气息如此清澈明亮。天边的南郡显现而出,树林尽头的西江则明亮如镜。
两位身着黑衣的老者在山门前走动,他们的锡杖发出清幽的声音。他们的心中映照着世界的种种界限,同时也牵挂着后世的前因后果。
尽管已经知晓了宁静的真谛,但他们仍无法摆脱爱的罗网。他们心中所想的是那通往金门的路途,而非体验道的真情实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庐山:又名匡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2. 峰顶寺:庐山上的寺庙,具体名称不详。
3. 孤峰:指庐山山峰。
4. 万象:宇宙万物。
5. 秋气:秋天的气息,此处形容景色的清新。
6. 天际:天空的边缘。
7. 南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长江中游地区,这里泛指南方地区。
8. 林端:树林的尽头。
9. 西江:长江上游一带,这里泛指西部地区。
10. 山门:寺庙的大门。
11. 二缁叟:两位僧人。
12. 振锡:僧人出行时手中所持锡杖发出声音。
13. 幽声:悠扬的声音。
14. 心照:内心领悟。
15. 有无界:佛教中有无之境。
16. 业悬:业力所系。
17. 前后生:前生后世。
18. 真机静:真心清静。
19. 爱网:佛教比喻贪爱、执着之烦恼。
20. 方首金门路:意指正准备前往京城谋求官职。
21. 未遑:没有时间。
22. 道情:佛道的真谛。

去完善
赏析
《登庐山峰顶寺》是一首描绘庐山美景和表达诗人心境的佳作。刘昚虚作为一位富有哲理思维的诗人,在这首诗中将自然景物与个人心境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
首先,“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描绘了庐山高峰的壮丽景色,强调了秋天独有的宁静与高远。这里的“万象”指的是各种景象、景致,既包括天上的云彩,也包括地面上的森林、江河等,凸显出庐山的丰富层次。
紧接着,“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进一步延伸了视野,展现了庐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色。南郡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从这里可以眺望到远方的天际线;西江则代表了蜿蜒曲折的江流,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然后,“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描绘了峰顶寺中的两位僧人。他们在山中修行,彼此互不干扰,却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表现出禅宗文化中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而“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则表达了诗人在观察这两名僧侣时的思考,既有对生命境界的思考,也有对生死轮回的感悟。
最后,“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表明了诗人虽然已经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在于内心的平静,但仍无法摆脱世俗的纷扰。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庐山峰顶寺》是唐代诗人刘昚虚创作的一首描绘庐山风光的诗篇。此诗约作于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此时的刘昚虚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通过描述庐山美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这时期,唐朝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安史之乱使国家陷入动荡,民生疾苦,但文化艺术的发展并未停滞。庐山的佛教文化及自然景观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刘昚虚以其才华横溢的文字表达,将自然景色、宗教信仰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赋予了这首诗深刻的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