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随着树叶纷纷飘落,东南方向升起一片烟雾和霜露。傍晚时分,山林在暮色中显得格外静谧,天空与大海相映成趣,一片青苍之色。
夜幕降临,四周更加寂静。秋天的声音听起来是那么悠长。孤独的船儿伴着微微的月光,一个人在这个夜晚仍然远离故乡。寒冷的笛声传遍京口,而故人却在遥远的襄阳。今晚都在思念中度过,虽然身处两地,但我们的心却在一起。

去完善
释义
【木叶】 树叶。
【东南】 中国南部地区。
【日烟霜】 日出的烟雾和寒气。
【林山】 森林和群山。
【相晚暮】 傍晚时分。
【天海】 天际和大海。
【空青苍】 天空呈现出青色和苍茫之色。
【暝色】 暗淡的光线。
【况复】 更何况。
【秋声】 秋天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等。
【何长】 多么漫长。
【孤舟】 孤独的船只。
【兼微月】 伴随著微弱月光。
【独夜】 孤独的一夜。
【越乡】 越过乡野。
【寒笛】 寒冷的笛声。
【京口】 古地名,位于江苏省镇江市。
【故人】 老朋友,此处指孟浩然。
【在襄阳】 在襄陽这个地方。
【咏思】 写诗寄托思念之情。
【劳今夕】 今天晚上感到疲惫。
【江汉】 长江和汉水,这里代指遥远的距离。
【遥相望】 远远地彼此张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刘昚虚与友人孟浩然之间深厚的情感。首联描绘了暮秋时节的扬子江,树叶纷纷飘落,东南方向弥漫着烟雾和霜露,展现了自然界的萧瑟景象。颔联中的“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则进一步强调了暮色笼罩下的林山和浩渺的海天一色,为诗歌营造了苍茫的氛围。
接下来的颈联中,“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秋天寂静的声音更是显得漫长无尽。尾联则通过描述孤独的小船、微弱的光芒以及独自在他乡的夜晚,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以咏叹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在远方想念故人孟浩然的心情,巧妙地运用暮秋的自然景色,如木叶纷飞、雾气弥漫等,衬托出诗人内心深沉的情感,展现出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是唐代诗人刘昚虚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中期,具体年份已不可考。这个时期,唐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诗歌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
刘昚虚在这个时期的生活经历较为丰富,他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其中就包括著名诗人孟浩然。他们两人志趣相投,时常一起饮酒赋诗,抒发胸臆。然而,刘昚虚在仕途上并未取得太大成就,这也使他对功名产生了一定的失望和无奈。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昚虚创作了这首《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表达了对自己和孟浩然一生漂泊、未能建功立业的感慨。诗中以扬子江的暮秋景色为引子,将时光流逝、岁月沧桑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