诮王安石乞分司西京避谗而去因以述怀
割断攀缘宰相权,忧危争似我身全。
试观竿上抛生体,且拟波中戏钓船。
名利不求还独乐,是非莫辨祗高眠。
何当对景幽堂坐,更得闲吟度百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舍弃依附权势的念头,忧虑危险如我的完整人生。
看那竹竿上晃荡的身体,想象在波光粼粼中嬉戏的钓鱼船。
我不求名利独自享乐,不去分辨是非只是安然入睡。
何时能对着美景在幽静的房子里静坐,悠然吟咏度过一生呢?
去完善
释义
1. 诮:责备、讽刺;
2.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3. 西京:即洛阳;
4. 割断:断绝、结束;
5. 攀缘:指求官、交友等向上爬的行为;
6. 忧危:担忧和危险;
7. 争似:比不上、不如;
8. 全:保全、完整;
9. 竿上:这里指的是竹子;
10. 抛生体:指钓鱼人;
11. 波中:水面;
12. 戏:游玩;
13. 钓船:渔船;
14. 名利不求:追求名誉和利益;
15. 是非莫辨:分辨不出是非;
16. 高眠:高枕无忧的睡觉;
17. 何当:何时;
18. 对景:欣赏风景;
19. 幽堂:深静的屋子;
20. 闲吟:闲暇时吟诗作赋;
21. 度:度过。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诮王安石乞分司西京避谗而去因以述怀》,是祖无择所作。诗人借嘲讽王安石为了避开朝廷的谣言与纷争而选择辞去相位、避居于西京洛阳之事,表达了自己的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心境。
首联诗人描绘了自己果断放弃宰相职务,远离权力的诱惑和危险。一个“割”字表现其决绝的态度,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其内心的坚定。接着通过对比自己与王安石的处境,表明在忧患中毅然辞官,全身心投入到诗词的创作。
颔联用了一个典故:汉代的孟敏曾告诫世人不要去做热锅中翻飞的蚊虫。这里诗人将朝政比喻为充满硝烟的热锅,暗示出政治斗争的激烈与残酷。同时,用“试观竿上抛生体,且拟波中戏钓船”句展现自己远离开漩涡的中心,静心自处的状态。这两句既是对王安石的惋惜,也是对自己的宽慰。
颈联诗人从个人角度表达态度,他不追求名利,但对纷扰的是非不予理会,表现出超脱世俗的襟怀。尾联则勾勒出诗人在清幽的书斋里,静享诗意人生,心情愉悦地在美景中度过余生的景象。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个人进退、名利是非的独特看法,并表达了其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诮王安石乞分司西京避谗而去因以述怀》出自北宋著名文人祖无择之手。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神宗时期(1067-1085年),当时王安石正在进行他的变法活动。祖无择对王安石的某些变法举措持有异议,因此在诗中表达了他对王安石的批评和不满。
在这个时期,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主持新法改革。然而,由于新法触动了部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许多官员的反对。祖无择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诗中讽刺了王安石为了躲避诽谤而请求调任的行为。
从时代背景来看,这个时期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王安石主张改革,试图通过推行新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新法的实施过程充满了曲折和争议,导致了党争加剧。在这种背景下,祖无择以诗歌为武器,表达了对王安石的谴责和对改革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