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春
帝里山河景莫裁,就中春色似先来。
暖融残雪当时尽,花得东风一夜开。
艳日绮罗香上苑,沸天箫鼓动瑶台。
芳心只恐烟花暮,闲立高楼望几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京城中的河山美景难以裁剪,这其中的春意似乎早已来临。
温暖的融化了残留的冰雪,花朵在春风中一夜之间盛开。
阳光照耀着华丽的锦绣衣裳,热烈的鼓声和笛声在瑶台中响彻。
然而我的心恐怕会随着烟花的消逝而凋落,我站在高大的楼房上,望着远方,已经多次了。
去完善
释义
《洛阳春》:唐代诗人王操所作。
1. 帝里山河景莫裁:帝里,指帝王所居之地,此处指洛阳;莫裁,意为无法裁剪或比拟。这句诗是说洛阳的美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和比拟。
2. 就中春色似先来:就中,其中之意;似,好像;先来,提前到来。这句诗是讲洛阳的春天似乎比其他地方来得更早一些。
3. 暖融残雪当时尽:暖融,温暖融化;残雪,即剩余的积雪;当时,即刻,马上。这句诗是说春天的温暖使残雪立刻消融。
4. 花得东风一夜开:花得,花开之意;东风,春风;一夜开,一夜之间开放。这句诗描绘了春天里花朵在春风吹拂下迅速绽放的景象。
5. 艳日绮罗香上苑:艳日,艳阳天;绮罗香,形容华丽多彩的衣饰;上苑,皇宫中的园林。这句诗描绘了春日艳阳下,宫女们身着华丽服饰在上苑游玩的情景。
6. 沸天箫鼓动瑶台:沸天,形容声音响彻云霄;箫鼓,箫和鼓两种乐器;动,牵动,震动;瑶台,美玉筑成的楼台。这句诗描述了音乐声震撼云霄,使得瑶台也为之摇动的场景。
7. 芳心只恐烟花暮:芳心,美丽的花儿;只恐,只怕;烟花,代指春天的景色;暮,傍晚。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担心春天美景很快消逝的心情。
8. 闲立高楼望几回:闲立,静静地站立;高楼,高层建筑物;望,眺望;几回,几次。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高楼上多次眺望春天的美好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洛阳春》是唐代诗人王操创作的一首描绘洛阳春天的诗歌。全诗以洛阳的壮丽山河和春天的美好景致为背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首联“帝里山河景莫裁,就中春色似先来”,通过对洛阳山河景色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期待之情。这里的“帝里”指的是洛阳,历史上曾是唐朝的都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洛阳的山河景色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而春天的到来更是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颔联“暖融残雪当时尽,花得东风一夜开”,描绘了春天来临时的自然景象。残雪消融,气温回升,花朵在春风的吹拂下迅速绽放。这一联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特点,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颈联“艳日绮罗香上苑,沸天箫鼓动瑶台”,进一步描绘了洛阳春天的热闹场景。阳光照耀下的上苑,繁花似锦,香气四溢;瑶台上箫鼓声声,热闹非凡。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春天时洛阳城的热闹与繁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繁荣景象的欣赏。
尾联“芳心只恐烟花暮,闲立高楼望几回”,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担忧。虽然眼前的景象如此美丽,但诗人担心这美好的时光会很快过去。因此,他站在高楼上,多次眺望这春天的美景,希望能留住这短暂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洛阳春天的美丽景象,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洛阳春》是唐代诗人王操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王操作为一位著名的文人墨客,对这种社会现象深感忧虑,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歌来表达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王操的生活也充满了波折。他曾担任过朝廷的官员,但因不满朝政腐败,辞官回乡。在家乡,他关注民生疾苦,积极参与地方治理,为百姓谋福祉。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家乡的百姓生活陷入困境,这让他更加忧心忡忡。
与此同时,唐朝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在这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边疆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然而,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诗人们依然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激励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操创作了《洛阳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乡百姓的关爱。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诗句,成为了唐朝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流传后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