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边上

标题包含
游边上
佩剑游边地,悲风卷败莎。 雕饥窥坏冢,马渴嗅冰河。 塞阔人烟绝,春深霰雪多。 蕃戎如画看,散骑立高坡。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携带佩剑游历边疆,凄凉的寒风席卷着枯败的草丛。饥饿的猛禽窥视着破败的坟墓,疲惫的马儿渴望饮用地面的冰水。在广阔无垠的塞外,人烟稀少,而春天的脚步却在残雪中渐渐显露。这幅画面就像是一幅油画,清晰地展示出边境的生活情境,那便是分散在各处的骑士们站在高处的小坡上,巡视着这片土地。
去完善
释义
1. 佩剑:佩戴着剑,表示准备战斗。 2. 悲风:令人悲伤的风,形容环境的恶劣。 3. 卷败莎:席卷着破败的草丛。莎,草名。 4. 雕饥:饥饿的雕,这里指猎食的老鹰。 5. 窥坏冢:窥视着荒废的坟墓。 6. 马渴:马匹感到口渴。 7. 嗅冰河:在冰河上寻找水源。 8. 塞阔:边疆辽阔。 9. 人烟绝:人烟稀少,形容边远地区的荒凉。 10. 春深:春天已深,但仍有许多雪。 11. 霰雪:下雪的样子。 12. 蕃戎:外族侵略者。 13. 散骑:分散骑兵,指布置在各地的边防部队。 14. 高坡:高地,指边防要地。
去完善
赏析
《游边上》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景象以及诗人的感慨。首联“佩剑游边地,悲风卷败莎”,诗人以佩剑的形象自喻,表现出英勇的气概。同时,“悲风卷败莎”又表现出边疆环境的艰苦和荒凉。颔联“雕饥窥坏冢,马渴嗅冰河”,通过描绘鹰雕、马匹的困境,进一步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难。颈联“塞阔人烟绝,春深霰雪多”,则揭示了边疆地域的辽阔与气候的严寒,进一步突出了边疆之地的严酷环境。尾联“蕃戎如画看,散骑立高坡”,虽然表达了作者对异域风光的新奇之感,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边疆风景的描绘,展示了边疆戍边的艰辛生活,同时又寄寓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边上》是明朝诗人王操的一首描绘边疆风光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初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大约在1368年至1644年之间。在这个时期,明朝疆域辽阔,边境地区发展迅速,边疆风光成为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王操在明初生活在一个繁荣富庶的时期,他曾担任官员,参与了国家建设。这个时期的明朝国力强大,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诗人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 在诗人的笔下,边疆风光美丽如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敬意,他们为国家的安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首诗歌展现了明朝初年的盛世景象,以及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