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道中
从军无住计,近腊塞门行。
风劈面疑裂,冻粘髭有声。
太阳过午暗,暮雪照入明。
马上闻吹角,依依认汉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投身军旅无安身之计,临近年底在边疆行进。
寒风迎面仿佛要撕裂皮肤,寒冷让人胡须结冰发出声响。
太阳过午仍显得暗淡,傍晚的雪光照亮前方。
在马背上听到号角声,依依不舍地辨认出那座汉人城池。
去完善
释义
1. 并州:古代地名,即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地区。
2. 从军无住计:随军出征没有固定的住处。
3. 近腊塞门行:临近腊月时节,行走在边塞的门庭。
4. 风劈面疑裂:风雪迎面扑来,让人怀疑皮肤都要被撕裂。
5. 冻粘髭有声:寒冷的天气让胡须结冰,摩擦时发出声响。
6. 太阳过午暗:尽管已过中午,阳光仍然昏暗不明。
7. 暮雪照入明:傍晚时分,雪光照亮大地,显得明亮。
8. 马上闻吹角:在马背上听到军队吹起号角的声音。
9. 依依认汉城:逐渐辨认出汉朝时期的古城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戍楼生活的古诗。诗人王操以他在并州道中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他对边塞戍楼的深深眷恋。诗人在诗歌中通过对风、雪、太阳、暮色、马上的声音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边塞生活画卷。
首联“从军无住计,近腊塞门行”,表达了诗人义无反顾地从军赴边的决心和毅力。这里的“无住计”意味着没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而“近腊塞门行”则强调了诗人身处边塞的戍楼生活。
颔联“风劈面疑裂,冻粘髭有声”,形象地描绘了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诗人以“风劈面疑裂”来形容狂风呼啸而来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冻粘髭有声”则通过听觉的角度,传达了严寒中的生活体验。
颈联“太阳过午暗,暮雪照入明”,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艰苦。诗人以“太阳过午暗”来表现边塞的阴暗时刻,以及漫长黑夜的来临;而“暮雪照入明”则传达了傍晚时分,夕阳残照与漫天飞雪交织而成的奇特景象。
尾联“马上闻吹角,依依认汉城”,展现了诗人作为戍楼士兵的责任担当。“马上闻吹角”是诗人亲自在马上听到号角之声,象征着战士们的团结和士气;而“依依认汉城”则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综上所述,本诗通过对边塞戍楼生活的生动描绘,展示了诗人坚定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深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并州道中》是南宋诗人王操创作的一首描绘北方边陲风光的诗歌。这首诗具体创作于宋金和议之后,大约在公元1141年至1161年间。这一时期,南宋与金国在淮河、大散关一线对峙,南北政权相对稳定。
王操曾担任江淮制置使、京湖安抚制置使等高级职务,负责南宋边防事务。他深入前线,对战争与和平时期的边境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抗击外侮、保卫家园的战斗精神,又有歌颂祖国壮美山河的壮丽篇章。
在《并州道中》这首诗中,王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方边陲的风光。他以山势雄伟、河流湍急的景象来形容祖国的壮丽河山,表达了对自己国家的自豪之情。同时,他也通过描写边防将士的艰辛生活和坚定信念,展示了南宋军民共同抵抗外侮的决心和勇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