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王渡
霁后泥途行尚艰,今年大率是晴悭。
春当浓处寒犹在,寒肯消时春渐还。
木杪红沉半轮日,波心碧浸两边山。
渡头不住人来往,共羡白鸥云水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后泥泞路上行走依然艰难,今年大体上晴天很少。
春天浓重时寒气还在,等到寒气消散,春天就会逐渐回归。
太阳落在树梢,半边天空染成红色,水面倒映着青山。
渡口人来人往不断,大家都羡慕那悠闲自在的白鸥和水中的白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霁后:雨后转晴的时候。
2. 泥途:泥泞的道路。
3. 大率:大概,大致。
4. 晴悭:晴朗的日子很少。
5. 浓:指春天的气息非常浓烈。
6. 木杪:树木的末梢。
7. 红沉:太阳即将落下的景象。
8. 半轮日:形容夕阳犹如半个车轮。
9. 波心:水面中央。
10. 碧浸:碧水映照。
11. 两边山:两岸的山峦。
12. 渡头:渡口。
13. 往来:来来往往,不断流动。
14. 白鸥:白色的海鸥。
15. 云水闲:如同白云和流水一样自由自在,比喻超脱尘世的悠闲生活。
去完善
赏析
《孙王渡》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人们在春日里忙碌的景象。首联通过“霁后泥途行尚艰”和“今年大率是晴悭”表现出春天虽然放晴,但路滑难行,突出了诗人观察细腻的特点;颔联则以“春当浓处寒犹在,寒肯消时春渐还”表达了春天的气候特点,冷暖交替的景色栩栩如生;颈联中的“木杪红沉半轮日,波心碧浸两边山”表现了阳光透过树梢洒在水面上的景象,以及水面倒映着两岸青山的景致;尾联中的“渡头不住人来往,共羡白鸥云水闲”则描写了渡口处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羡慕。整首诗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孙王渡》是南宋著名诗人赵汝鐩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这是一个战乱频繁、国家动荡的时期。
赵汝鐩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然而,他的一生却饱受战乱之苦。在他的青年时期,金国侵略中原,赵汝鐩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亡。他的家人在战争中失去联系,生活陷入困境。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腐败无能,面对金国的侵略采取妥协政策,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赵汝鐩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国家的责任感,唤起人们反抗侵略、保卫家园的决心。
《孙王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诗中以孙王渡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赵汝鐩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