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
洞庭雄压岳阳楼,万里风烟万里秋。
左右江湖同浩荡,东西日月递沉浮。
青蛇鸣袖神仙过,古瑟弹湘帝子游。
朝暮飞鸥千百点,送迎城下去来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洞庭湖威震岳阳楼,千里风烟映照万里秋。
江河共潮浪滔滔,日月交辉起起伏。
翠袖舞动如神助,古瑟弹唱水中央。
朝夕之间百鸟腾飞,航船来往闹市中。
去完善
释义
1. 洞庭:湖名,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
2.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的东门城头,背对洞庭湖,为古代长江流域三大名楼之一。
3. 江:指长江。湖:指洞庭湖。
4. 青蛇:传说中的神兽,在这里用来形容江水中的波动。
5. 古瑟:古代的乐器,形状类似于古琴,但弦数不同。
6. 湘:水名,源出中国湖南省南部,流经湖南省长沙市,是湘江的主源。
7. 帝子:指娥皇女英,尧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舜,传说她们在湘江边弹奏古瑟。
8. 飞鸥:飞翔的海鸥,这里用来形容江面上的船只。
9. 城下:指岳阳楼的下面,即洞庭湖边。
10. 来往舟:指在洞庭湖上往来的船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岳阳楼的壮美景致和诗人对自然、历史的深刻洞察。首先,诗人以“洞庭雄压岳阳楼”起笔,凸显出洞庭湖的气势磅礴,映衬出岳阳楼的巍峨壮观。紧接着的“万里风烟万里秋”则进一步拓展了视野,强调了秋天辽阔的景象以及岳阳楼在此间的壮丽地位。
颔联“左右江湖同浩荡,东西日月递沉浮”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江湖与日月交相辉映的画面,形象地刻画了江水和湖水的波涛汹涌及日月的升降起落,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岳阳楼的观景中。
颈联“青蛇鸣袖神仙过,古瑟弹湘帝子游”则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加入神话元素,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其中,“青蛇鸣袖”象征遨游水中的蛟龙,而“古瑟弹湘”则表达了湘江的历史底蕴。这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领略自然之美时,还能感受到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尾联“朝暮飞鸥千百点,送迎城下去来舟”再次将镜头拉回到现实世界,呈现了岳阳楼附近江水日夜奔流的景致以及繁忙的船只往来。这种由远及近的描述,使诗歌的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整首诗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岳阳楼》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描绘洞庭湖壮丽景色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64年,即南宋宝祐二年。这一年,由于蒙古军进攻南宋,使得国家的局势变得紧张。在此背景下,赵汝鐩以文人墨客的身份登上岳阳楼,借诗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赵汝鐩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任过朝官、地方官,也曾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他曾亲眼目睹国家动乱、百姓疾苦,这些都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在登临岳阳楼时,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当时,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蒙古军的进攻使得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赵汝鐩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他以诗歌为武器,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因此,《岳阳楼》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篇,更是一首饱含家国情怀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