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出越城舟行乙夜纡道以避过兵

标题包含
出越城舟行乙夜纡道以避过兵
扰扰红巾起草间,旧游何地不凋残。 归囊薄有桃花米,行路如经竹节滩。 战马东来横杀气,扁舟北去解忧端。 曲肱便结须臾梦,柳暗黟川把钓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纷扰的世间忙碌时,想起过去美好的时光已不再。怀揣着微薄的财货和积累的经验,犹如跋山涉水般艰辛。如今国事当道,战事初歇,寻找解决烦忧的办法,就如同水中的扁舟漂流不定。短暂休息,期望能够寄托梦想,尽享这美好的年华,在岸边安静的垂钓,品味生活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乙夜:夜间的第二更。古代以十二地支表示时间,甲、乙、丙、丁等对应子、丑、寅、卯等时辰。乙夜通常指深夜。 2. 纡道:绕路而行。 3. 红巾:指农民起义军,这里可能指的是太平天国军队。 4. 旧游:曾经游历过的地区。 5. 桃花米:一种优质大米,产自浙江绍兴一带。这里代指财物。 6. 竹节滩:形容道路艰难,如同通过竹子的竹节部分一样。 7. 战马东来横杀气:形容战马带来的紧张气氛。 8. 扁舟北去解忧端:乘坐小船向北行进,以求排解忧虑。 9. 曲肱:弯曲手臂,指休息时的状态。 10. 须臾:片刻、短暂的时间。 11. 柳暗黟川:柳树繁茂的地方,黟川可能是指安徽的黟县。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战乱时期避祸行程的古诗。诗人以“扰扰红巾起草间”开篇,描述了战争的氛围与景象。颔联“归囊薄有桃花米,行路如经竹节滩”揭示了诗人在战火中的生存状况:随身携带的粮食已经不多,行走在险恶的道路上如同穿越竹林般艰难。颈联“战马东来横杀气,扁舟北去解忧端”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和诗人避难的无奈。尾联“曲肱便结须臾梦,柳暗黟川把钓竿”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尽快摆脱战争困扰,过上宁静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身处战乱时的复杂心境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越城舟行乙夜纡道以避过兵》是南宋诗人孙岩在1265年左右创作的。这一时期正是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侵,南宋王朝危机四伏,民生疾苦。 孙岩,南宋末年的文人,曾任福建制置使,后受命出使元朝,企图修好和议。他见证了南宋末年的动荡时局,深感国家危急、百姓疾苦。他在出使途中,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诗中,孙岩描绘了自己在越城舟行途中,为了避开战乱,不得不迂回曲折地行进。这表明了他在国难当头之际,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毅然选择了艰难的道路。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在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侵的背景下,孙岩作为文人士大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出使元朝,并在旅途中创作的一首诗。它展现了作者在国家危难关头,心系国家和人民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