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观王右军祠
罢郡归来三亩宅,化为琳宇入层云。
楼亡莫辨藏书地,池在如亲洗墨人。
特援忧勤规太傅,不将恢复许中军。
世间何物无澌尽,英矩千秋万古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辞官回到三亩住宅,化作宏伟庙宇进入层云。
楼房不再分辨藏书之地,池塘依然像亲近洗墨之人。
特别请求忧心勤劳的标准太傅,不将恢复的希望寄托在中军身上。
世间万物都会消逝,但英明楷模却会千秋万古传颂不息。
去完善
释义
1. 金庭观: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相传王羲之晚年曾游居于此,筑金庭馆并终老于斯。
2. 王右军:指王羲之,他曾任右军将军,因其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书圣”。
3. 罢郡:指王羲之离职回到家乡绍兴。
4. 三亩宅:指王羲之故居。
5. 化为琳宇入层云:指王羲之的故居已经变成了供奉他的道观。
6. 楼亡莫辨藏书地:指原来的楼阁已消失,无法辨认出王羲之当年藏书的地方。
7. 池在如亲洗墨人:水池仍在,仿佛还能看到王羲之亲自洗墨的身影。
8. 特援忧勤规太傅:王羲之曾劝诫司马睿要像太傅周公那样勤于政务。
9. 不将恢复许中军:王羲之没有同意让中原地区的军队得到恢复。
10. 澌尽:指消失或磨灭。
11. 英矩千秋万古新:赞扬王羲之的才华和品行永远流传。
去完善
赏析
《金庭观王右军祠》以超然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历史的画卷。诗中描绘了王羲之罢郡归隐后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作者对其淡泊名利、潜心学问的精神赞美。同时,诗人通过对比王羲之与太傅等人的不同人生态度,强调了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的品质和精神成就,而非权力或地位。最后,诗句“世间何物无澌尽,英矩千秋万古新”揭示了永恒的真理:虽然万物终将消逝,但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榜样将会永远流传下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庭观王右军祠》是一首描绘书法家王羲之祠堂的古诗,为南宋诗人孙岩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89年前后,即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崇尚书法艺术,尤其尊崇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
在孙岩生活的时代,书法艺术空前繁荣,许多文人都以擅长书法为荣。王羲之的书法技艺精湛,作品传世较少,因此他的书法成为了世人争相收藏和模仿的对象。金庭观是供奉王羲之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拜谒。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孙岩来到了金庭观,参观了王右军祠,感慨万分。他将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和对王羲之的敬仰之情融入到这首古诗中,表达了对这位书法大师的崇高敬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