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怀十二首 其四
李渤隐嵩高,愈退名愈重。
区区水南北,一呼輙为用。
沽激本同辙,出处或异动。
善闭不可窥,少室有余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李渤隐居嵩山,越谦退名声越显赫。
小小江湖各有其道,一声呼唤便能为他们所用。
追求浮华和淡薄殊途同归,但出仕与退隐的选择却可能产生变化。
善于封闭自我的人很难被看透,少林寺尚存余音。
去完善
释义
【李渤隐嵩高】李渤,唐朝人,字濬之,为嵩高山隐士。嵩高,即指嵩高山,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嵩县。
【愈退名愈重】愈,表示程度增加;退,指隐居;名愈重,名声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里指李渤虽然归隐嵩高山,但他的名声却越发受到世人尊重。
【区区水南北】区区,形容狭小或不重要的区域;水南北,泛指各处的水域。这里指全国各地的水系。
【一呼輙为用】一呼,指一声呼唤;辄,总是;为用,被人所用。这句是说只要有人召唤,立刻就能得到任用。
【沽激本同辙】沽激,追求名利的行为;本同辙,原本走在相同的道路上。这里指追求名利的人往往有相似的行为。
【出处或异动】出处,指出仕和归隐;异动,不同的举动。这句话意味着出仕和归隐是两种不同的生活选择,但都有各自的举动。
【善闭不可窥】善闭,善于封闭;不可窥,无法窥探。这是形容一种隐秘而高超的技艺。
【少室有余颂】少室,即少室山,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余颂,流传下来的颂扬之声。这句话意味着少室山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和赞美。
去完善
赏析
《幽怀十二首·其四》是一首描绘唐代诗人李渤隐居生活的诗作。在诗中,冯山以李渤为例,展示了隐居者虽然远离尘嚣,但其名声却越发响亮。同时,诗人也暗示了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尽管他们的举动看似机智,但终究无法与真正的高尚情操相比。
“李渤隐嵩高,愈退名愈重”,这句诗歌颂了李渤虽退居山林,却名望渐隆。他以自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和声誉并非来源于喧嚣的世俗,而是来自内心的坚持和品格的力量。
“区区水南北,一呼輙为用”,这一句表明了那些热衷于追名逐利的人,虽然表面上看似机智,但实际上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尊重。他们的追求不过是无足轻重的琐碎之事,而在关键时刻,他们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沽激本同辙,出处或异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者和追求名利者的看法。他认为,无论他们采取何种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本质都是相似的;而他们的选择——即决定出世还是隐居,才是他们之间真正的区别。
最后,“善闭不可窥,少室有余颂”则是对李渤高尚品德的赞美。他就像一座封闭良好的宝库,不会轻易让人窥见其内在的美好;而他在少室山的隐居生活,无疑会留下千古传颂的美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幽怀十二首 其四》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冯山创作的组诗中的一首。这组诗创作于公元975年左右,即北宋初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文化繁荣。诗人冯山生活在这个时期,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曾在朝为官,后因故辞官归隐,过上了隐居的生活。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思考。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冯山正身处幽静的山林之中,远离了世俗的纷扰。他在山林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诗中,他用简练的诗句描绘了山林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希望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