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

标题包含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
戢戢乱峰里,一峰独凌天。 下看如尖高,上有十里泉。 志人爱幽深,一住五十年。 悬牍到其上,乘牛耕药田。 衣食不下求,乃是云中仙。 山僧独知处,相引冲碧烟。 断崖昼昏黑,槎臬横只椽。 面壁攀石棱,养力方敢前。 累歇日已没,始到茅堂边。 见客不问谁,礼质无周旋。 醉卧枕欹树,寒坐展青毡。 折松扫藜床,秋菓颜色鲜。 炼蜜敲石炭,洗澡乘瀑泉。 白犬舐客衣,惊走闻腥膻。 乃知轩冕徒,宁比云壑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于鹄,字士鸿,号红兰主人。清代画家,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乾隆时期(1736-1795)。江苏苏州人。 于鹄擅长花鸟、草虫、蔬果等题材,尤以画葡萄著称,有“于葡萄”之称。他的画风工细,设色艳丽,富有装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山谷中密密的山峰中,有一座独自耸立的高峰。从下面看去如同一个尖锐的高点,上面却流淌着长达十里的泉水。隐士们偏爱这里的幽静深邃,在这里居住了五十年。他们的房子悬挂在山上,他们骑着牛耕种草药田地。他们对世俗的物质生活没有追求,他们是那云雾中的仙人。只有那些山中的僧人知道这个地方,他们相互引导穿越绿色的烟雾。悬崖峭壁在白天也是昏暗的,它们险峻而难以攀登。你需要紧紧贴着岩石的面,用尽全身力气才能继续前进。经过无数次的休息和短暂的恢复体力,你才能到达那个茅草屋的边缘。当你进去的时候,主人并不会问你来自何方,他只是以简单的礼仪欢迎你。他可能在你醉醺醺地睡觉时躺在斜倚的树下,或者在寒冷的日子里坐在铺开的青毡上。他用松枝打扫床铺,上面铺满秋天的果实,颜色鲜艳。他用石头燃烧火炭炼蜜,然后在大瀑布下沐浴。他的白狗舔着你的衣服,被陌生的气味惊吓跑掉。你终于明白,那些追求权力和地位的人,又如何能比得上在这山谷中度过的日子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戢戢:形容众多聚集在一起的样子。 2. 凌霄洞天:指云中的仙境。 3. 张先生:此处指张道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4. 五十年:表示在凌霄洞天中居住的时间长。 5. 悬牍:指高高的匾额。 6. 乘牛耕药田:指使用牛来耕种草药。 7. 云中仙:指的是生活在云雾中的仙人。 8. 山僧:指山中修行的僧人。 9. 只椽:指椽子,房屋的木条。 10. 日已没:指太阳已经落山。 11. 周旋:指应酬交际。 12. 青毡:一种绿色的毡毯。 13. 藜床:一种用藜草编织的床铺。 14. 秋菓:秋天的水果。 15. 炼蜜:经过炼制的蜂蜜。 16. 石炭:古代对煤炭的称呼。 17. 轩冕:指车马服饰,代表官位。 18. 宁比:比不上。 19. 云壑:指云雾环绕的山谷。
去完善
赏析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以超然的笔墨描绘了诗人寻访山中隐士的经历。诗歌以凌霄洞天的奇特景象开篇,通过对比现实中的壮观和隐士生活的简朴,彰显出尘世纷扰与山中幽静之间的差异。诗人通过与山僧交流的方式揭示隐士的存在,并亲自探询这段经历。当面对隐士时,他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气质,使人感受到了道家生活的高洁情操。然而,随后描写“白犬舐客衣,惊走闻腥膻”的细节展现出隐士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生命的原始活力。这首诗虽然颂扬了隐士的生活态度,但并非全然否定世俗的生活,而是试图寻找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解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是唐代诗人于鹄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左右,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于鹄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在乱世中为人民带来安宁的张先生的敬仰之情。通过对张先生祠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于鹄对这位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了安史之乱时期人们渴望和平、希望得到庇护的心态。在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而像张先生这样的英雄人物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