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别齐太守

标题包含
别齐太守
花里南楼春夜寒,还如王屋上天坛。 归山不道无明月,谁共相从到晓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于鹄,字士鸿,号红兰主人。清代画家,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乾隆时期(1736-1795)。江苏苏州人。 于鹄擅长花鸟、草虫、蔬果等题材,尤以画葡萄著称,有“于葡萄”之称。他的画风工细,设色艳丽,富有装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南楼春夜的繁花里透着丝丝寒意,仿佛是登上了王屋山的天坛。虽然返回家山后不再有明月的陪伴,但谁又能和我一起共享这份直到拂晓的美好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别齐太守:这是一首离别诗,齐太守即指齐太守本人。 2. 花里南楼春夜寒:描述的是春天的夜晚,花丛中的南楼显得有些寒冷。 3. 王屋:王屋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名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 4. 天坛:天坛是一种祭祀天神的地方,这里借指王屋山上的仙境。 5. 归山:这里指齐太守离开职位回归山林的隐退生活。 6. 不道无明月:意思是不说没有明月,暗示有明月的陪伴。 7. 谁共相从到晓看:意思是谁能与我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光呢?
去完善
赏析
《别齐太守》是唐代诗人于鹄的一首送别诗。首句“花里南楼春夜寒”描绘了春天的夜晚,月光下繁花满楼的景象。这里的“寒”字不仅指温度的寒冷,也寓含着离别的伤感。次句“还如王屋上天坛”则用到了典故,将送别的情景与古人登天坛祭祀的庄重场面相联系,表现出离别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归山不道无明月,谁共相从到晓看”进一步表达了离别的情感。诗人想象着离别之后,朋友回到山中,虽然没有了月色的陪伴,但他们的友情和思念会像明月一样照亮彼此的心田。最后一句“谁共相从到晓看”则表达了对未来友情的期待和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齐太守》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于鹄之手。此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至9世纪初的盛唐时期。在这个时期,于鹄因才华横溢而受到皇帝赏识,被任命为地方官员。然而,他并未沉溺于官场,反而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关心百姓的生活。 在《别齐太守》这首诗中,于鹄描绘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齐太守治理有方的赞誉。在诗中,他提到“遥知到日愁,处处河桥柳”,这句话意味着他深知离别的日子会让众人忧愁,因此他用柳树象征离别的情感,以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挂念。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吏散家人静,官闲鸟雀嬉”,这表明于鹄注重治理之道,追求清闲自然的生活环境。这种观念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当时,盛唐时期的社会繁荣,人们生活富足,文人墨客追求个性解放,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因此,于鹄的诗才横溢,写下了这首充满感伤的离别之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