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梨山祠
庆源仙李蟠根大,形寄丛梨肖像真。
畏垒一方尸祝地,桐乡千古子孙民。
自时厥后来为牧,没世不忘知几人。
正直不应私有祷,但吟歌乐送迎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愿这福地如同庆源,仙桃般的大树深深扎根,它形象化地体现了丛梨之美,使真相得以显现。在这块被称为畏垒的地方,人们用真诚的祈祷来纪念仙人的遗泽,而在桐乡,那些得以庇护的子民们,千秋万代都不曾忘记。自从那时起,来了许多仁者作为他们的牧羊人,那些真挚感恩的子民,在他们离世后,仍被众人传颂。而他们正直无私的品行,连带着他们信仰的神明也广受尊崇,只以颂歌唱出对神的敬爱之情,恭送迎来,永不停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梨山祠:题目,指梨山祠堂题诗。
2. 刘子寰:作者姓名,南宋诗人。
3. 庆源仙李蟠根大:庆源,李树的发源地;蟠根大,李树的根部盘绕着大地。
4. 形寄丛梨肖像真:形寄,形象地寄托在;丛梨,众多的梨树上;肖像真,形象逼真。
5. 畏垒一方尸祝地:畏垒,指李冰的祭坛;一方,一个地方;尸祝地,祭祀的地方。
6. 桐乡千古子孙民:桐乡,指李耳的家乡;千古,长久的时间;子孙民,后代的人民。
7. 自时厥后来为牧:自时,从那时起;厥后,从那之后;来为牧,来到这里成为统治者。
8. 没世不忘知几人:没世,去世;不忘,不忘记;知几人,知道有几个人。
9. 正直不应私有祷:正直,公正无私;不应,不应该;私有祷,个人的祈祷。
10. 但吟歌乐送迎神:但吟,只是吟咏;歌乐,歌颂音乐;送迎神,送别和欢迎神明。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梨山祠的题诗,通过描绘梨山祠的景象,表达了对古人敬仰之情以及对正直精神的赞美。首先,诗中提到“庆源仙李蟠根大,形寄丛梨肖像真”,暗示了梨山祠所纪念的古人的伟大形象和崇高地位。接下来,诗句“畏垒一方尸祝地,桐乡千古子孙民”则表达了对于这位古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他在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诗中“自时厥后来为牧,没世不忘知几人”,则表达出即使时光荏苒,人们也不会忘记他的贡献和伟大精神。最后两句“正直不应私有祷,但吟歌乐送迎神”,则是诗人呼吁人们在心中保持正直,用诗歌歌颂英雄的精神,以此来迎接和送别神明。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充满对古人的敬仰和对正义的追求,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人文情怀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梨山祠》是南宋诗人刘子寰所作,大致创作于公元1180年至1205年之间。当时正值金兵入侵,中原沦陷,朝廷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时期。
这个时期,刘子寰的个人生活颇为跌宕。他曾历任州县官吏,也曾被任命为宫廷文官,但始终未受重用。因忧国忧民,其辞官后寓居江南一带,以诗酒自娱。他的诗词作品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土的怀念之情。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刘子寰创作了《题梨山祠》。这首诗以梨山为背景,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忧虑,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通过对梨山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对家园的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