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韩漕子云
诏书淮上遂休兵,玉帛相随下帝京。
且喜王师还禁卫,独烦使节在边城。
转输积雪河冰合,离别春风塞草生。
细札催归应不晚,到家犹及趁清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诏令淮河地区停止战争,带着礼物来到京城。
高兴地看到军队回到禁卫军,只麻烦使者在边疆城市。
运送物资时雪还未融化河水结冰,春天的风吹拂着草原,思念家乡的心情油然而生。
期待回家的日子不会太晚,回到家里还能赶上清明节祭祖。
去完善
释义
1. 淮上:泛指淮河上游地区。
2. 玉帛:古人以玉为礼神之器,故用以代表天子;帛为礼物之通称。此处以玉帛代指皇帝所赐的礼物。
3. 帝京: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4. 王师:天子的军队。这里指宋朝的军队。
5. 禁卫:即禁军,保卫皇帝、朝廷安全的正规军。
6. 使节:代表皇帝出使边疆的重臣。
7. 转输:转运输送粮食、物资。
8. 河冰合:指冬季河水结冰的景象。
9. 离别春风:比喻离别时春天来临。
10. 塞草生:边塞春季草木生长的景象。
11. 细札:指皇帝的谕旨。
12. 催归:催促使者返回。
13. 到家:回到故乡。
14.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章甫写给他的朋友韩子云的。诗中描述了战争结束后,皇帝发布诏书宣布休兵,和平安宁的日子即将来临。诗人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够早日回到京城,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结束后的喜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首联“诏书淮上遂休兵,玉帛相随下帝京”,描述了皇帝发布诏书宣布停止战争的情景。这里的“淮上”指的是淮河一带,也就是战场所在地。诗人用“玉帛”来形容皇帝的诏书,表达了对其尊严和权威的敬畏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即将降临。
颔联“且喜王师还禁卫,独烦使节在边城”,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结束的喜悦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里的“王师”指的是国家的军队,“禁卫”则是指皇帝的护卫。诗人希望自己朋友的军队能够安全回到京城,而他自己却因为担任使者的职务,不得不继续留在边疆。
颈联“转输积雪河冰合,离别春风塞草生”,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季节。这里的“转输积雪”和“河冰合”描述了冬天的景象,而“离别春风”和“塞草生”则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季节更替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身处边疆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尾联“细札催归应不晚,到家犹及趁清明”,是诗人的期望和祝福。这里的“细札”是指书信,诗人希望通过书信催促朋友早日回到京城。诗人相信,只要他们及时动身,回到家乡时还能够赶上清明节这一重要的节日。这里的“清明”不仅是指春天的一个节气,也是指国家政治的清明,即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安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寄韩漕子云》是宋代诗人章甫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章甫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受到了当时文人的喜爱和推崇。然而,他的生活并不顺利,年轻时因战乱流离失所,后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但也未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权腐朽,政治斗争激烈,外患严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章甫也不例外,他在这首《寄韩漕子云》中表达了对友人韩漕子云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