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宗门一句

标题包含
宗门一句
宗门一句,明明独露。 孰辨端倪,胡为指注。 指注不真,镜像空尘。 空尘何立,镜像谁入。 当机则应,头头非剩。 触处俱宣,句句通玄。 门门宾主,互正互偏。 含容透脱,千江一月。 无在不在,谁憎谁爱。 焕尔既明,森然不碍。 不碍既明,金刚眼睛。 穷幽测显,神妙体灵。 妙灵不住,无生不生。 是宜超越,所以纵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守卓,又称释守拙、释守卓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禅宗的一位重要人物。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和宗教信仰问题,公开资料有限。 根据可获取的信息,释守卓法师在禅宗修行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致力于...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句古文的大意是:无论什么时候,事情都会有个结果。人们辨别问题的症结,为何如此指点。如果指点不够准确,问题就像镜子上的灰尘一样模糊不清。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处理?合适的时机就应该有应对的方法,所有问题都不是多余的。只要能理解到这一层,那么每一句话都富有哲理。主人和宾客之间的关系微妙,互为补充又相互平衡。彼此包容和理解,就像千条江河映照着同一轮明月。无论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没有谁会讨厌或喜欢谁。明白了这些,所有的阻碍都消失了。视野变得清晰了,洞察力也随之增强。理解了微妙的灵性,就知道一切都在不断生长。只有这样才能跨越界限,无往不胜。
去完善
释义
1. 宗门:佛教禅宗的别称。此处指禅宗教派。 2. 明明独露:清晰明白地独自显露出来。 3. 孰辨端倪:谁能分辨出事情的端倪。 4. 胡为指注:为何要为它指出方向。 5. 指注不真:指引的方向并不真实。 6. 镜像空尘:镜子里的影像如同虚幻。 7. 当机则应:面对恰当的时机就要做出回应。 8. 头头非剩:每一处都不剩下。 9. 触处俱宣:所到之处都宣讲真理。 10. 句句通玄:每一句话都深奥莫测。 11. 门门宾主:各个领域都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12. 含容透脱:包容并穿透一切障碍。 13. 无在不在:无所不在又无处可寻。 14. 焕尔既明:突然间豁然开朗。 15. 森然不碍:万物之间互相依赖而不冲突。 16. 不碍既明:不存在阻碍就能看得清楚。 17. 金刚眼睛:锐利的眼光能洞察一切。 18. 穷幽测显:探究深奥的隐秘,揭示显著的道理。 19. 妙灵不住:神奇的灵性不受任何束缚。 20. 无生不生:并非所有事物都在生长或变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禅宗参禅悟道的境界,强调了禅宗顿悟的重要性。诗歌中“宗门一句”象征着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导,强调修行者应勇于破除各种偏见和迷惑,直指心性本源。作者通过镜子、水月的比喻,表现出禅修者追求无挂无碍的心灵状态,希望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诗人也揭示了禅宗思想中,僧众与祖师之间平等相待的关系以及各派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诗歌中“明明独露”一词显现出禅宗直指人心的境界,象征内心真实、光明的本性。诗人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出禅宗追求的境地:从生死轮回的迷途中解脱出来,实现心灵的觉醒。接下来的诗句“孰辨端倪,胡为指注”则暗示了人们需要通过个人修炼,拨云见日,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盲目跟从他人的指引。诗人描绘的禅宗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修行者更能体会到内心的宁静与无挂无碍的状态。 诗人运用镜子、水月等意象,隐喻禅宗智慧如同镜子一般,如影随形,不会沾染尘世的污垢。同样,心如水月般晶莹剔透,不受世俗爱憎的影响。这种心灵境界所达到的通透和明晰,就如同金刚眼一般锐利,能够洞察一切事物的真相。诗人进而提倡超越世俗,从而达到生命的自由与广度。整首诗体现了禅宗对于生命意义和人性的独特见解,以及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来实现解脱的途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宗门一句》是南宋诗人释守卓的一首禅诗,创作于公元1180年左右。这首诗歌表达了一位禅宗大师对佛法的领悟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变革之中。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禅宗强调个体的自我觉醒和顿悟,倡导通过直接的心灵体验来达到解脱的境界。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引起了广泛共鸣。 释守卓作为一位禅宗大师,他在禅宗修行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人生际遇主要包括云游四海、弘扬佛法和传播禅宗思想。他在各地留下了许多参禅悟道的诗篇,这些诗篇成为了后世研究禅宗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宗门一句》这首诗中,释守卓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修行中的顿悟过程。他将这一过程比喻为“破茧成蝶”,意味着只有通过艰苦的修行,才能摆脱世俗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解脱。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禅宗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以及作者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禅宗修行之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