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侄书
忆昨宣和末,群凶聚韦羌。
一朝逻巡尉,州县皆皇皇。
居民弃家走,元稚纷抢攘。
我时遭劫逐,与子空相望。
及兹建炎始,叛卒起钱塘。
初闻杀长吏,寻亦及冠裳。
死者不为怪,生者反异常。
子在贼围中,不知存与亡。
出处虽异域,阽危多备尝。
骨肉非不亲,患难各自当。
回思见贼日,岂谓免杀伤。
安知出深壁,犹得还故乡。
争言不死状,失声惊四旁。
余生偶然遂,万事皆可忘。
会我试新秫,放怀坐中堂。
庭梧露踳碧,砌菊风催黄。
年华意未晚,蟋蟀已近床。
对此复何待,五觞至十觞。
歌声咽寒月,舞袖破夜霜。
岂无少年态,一醉乃尔狂。
此徒为酒使,酒力安得长。
灯影照鬓髪,百忧在中肠。
干戈时未息,盗贼势益张。
与子归何处,相看两茫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忆往昔,那年宣和末年,群凶汇聚韦羌。忽然间,巡察的官吏出现,让各县陷入一片惶恐。百姓们纷纷离家逃散,年幼的孩子们也乱作一团。在那次逃亡中,我与儿子曾彼此寻找,却无法相见。
待到建炎年间,叛军又在钱塘兴起。一开始只是听说杀了官员,很快便蔓延到了士绅阶层。死去的人不再奇怪,而活下来的人们反而显得不正常。你当时被叛军包围,生死不明。尽管身处异地,但我们都有着诸多危险的经历。亲人之间的感情并未因此而疏远,但在患难之中,我们也只能各自承担。回想起被叛军围困的日子,谁能料到能活着逃出重围,回到家乡呢? 当我们再次相见时,都惊喜万分,仿佛死而复生。侥幸躲过灾难的我们,对于过去的种种往事都已经看淡。
那天我们一起品尝新酿的糯米酒,尽情地坐在中堂之上。院子里的梧桐树在露水的滋润下变得碧绿,台阶上的菊花在秋风中渐渐变黄。虽然岁月不饶人,但我们的心志依然年轻。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唯有举杯畅饮,忘却烦恼。唱歌的声音哽咽了冰冷的月光,舞袖划破了寂静的夜霜。我们并不缺少年轻时的狂放,只是一醉方休。然而这些放纵的行为都是酒的驱使,酒的力量怎能长久不衰?在灯光映照下,我们的头发已经变白,内心充满了忧虑。战争尚未平息,盗贼的气焰日益嚣张。我们与儿子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前途一片迷茫。
去完善
释义
1. 宣和:北宋皇帝宋徽宗的年号(1119年-1125年)。
2. 群凶聚韦羌:韦羌,指韦羌山,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群凶在此指聚集在一起作乱的人。
3. 一朝:一天之内。
4. 逻巡尉:负责巡查、逮捕逃犯的官员。
5. 元稚:小孩,指年纪尚小的孩子们。
6. 遭劫逐:遭遇战乱而流离失所。
7. 建炎:南宋皇帝宋高宗的年号(1127年-1130年)。
8. 叛卒起钱塘: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叛卒,指起义造反的士兵。
9. 长吏:高级官员。
10. 寻亦及冠裳:寻,随即;及,连及;冠裳,官员。此处表示起义军很快就攻击到了官员。
11. 奇怪:少见的事情。
12. 相亲:关系亲近的人。
13. 阽危:接近危险的地方。
14. 回思:回想。
15. 深壁:隐居家中的意思。
16. 遂:如愿以偿。
17. 偶然遂:意外地实现了愿望。
18. 新秫:新的稻谷,这里指刚酿好的新酒。
19. 伧碧:颜色青绿。
20. 砌菊:台阶边的菊花。
21. 蟋蟀已近床:形容夜晚渐深。
22. 五觞至十觞:形容饮酒量很大。
23. 咽寒月:歌声随着冷月回荡。
24. 舞袖破夜霜:舞袖在月光下舞动,宛如打破了夜晚的寒冷。
25. 安得:怎能。
26. 鬓髪:头发,这里指自己的头发。
27. 百忧在中肠:形容心中充满忧虑。
28.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借指战争。
29. 盗贼势益张:盗贼势力越来越大。
30. 归何处:回到哪里去。
31. 两茫茫:形容前途渺茫。
去完善
赏析
《会侄书》左纬是一首描绘战乱之中兄弟相会的古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战争中的种种险境,如“居民弃家走”、“元稚纷抢攘”等场景,展现了战乱时期的恐怖氛围。同时,诗歌也表现了战争中人们的无助与无奈,如“死者不为怪,生者反异常”。
然而,诗歌并未完全陷入悲凉的氛围,而是在后半部分转向了相对乐观的描述。例如,“安知出深壁,犹得还故乡”表达了在乱世中能够重逢的庆幸,以及“余生偶然遂,万事皆可忘”所展现出的豁达人生观。
结尾部分则通过“对此复何待,五觞至十觞”、“歌声咽寒月,舞袖破夜霜”等诗句,表达了诗人与侄子在战乱中重聚后的一种释然与喜悦。尽管仍有“灯影照鬓髪,百忧在中肠”的忧虑,但整体上,这首诗歌以一种深沉而又豁达的笔调,呈现了战乱背景下的人生百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会侄书》是南宋诗人左纬的代表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作者生活在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亲情观念深厚,面对国家危亡,家族的团结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左纬因仕途受挫,无奈回到家乡,与家人共度时艰。在这个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诗歌,表达了对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共度时艰的信念。诗中不仅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还流露出对家族和睦的渴望。在诗人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家族成员团结一致,才能共同抵御外侮,守护家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