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寇即事十二首 其二
遥闻乌合辈,数十破钱塘。
故是升平久,胡为守备亡。
天诛初不暴,贼势尚云张。
作过古来有,未宜忧我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听说有一群乌合之众,数量众多竟然能攻破钱塘重地。那是因为太平日子太久了,为什么防守的力量如此薄弱?其实这是上天的警示,不应该把责任归咎于皇帝。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总是会有一些人犯错,但这不是我们担忧的事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乌合辈:指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人,此处指侵扰之敌。
2. 数十:形容数量不多。
3.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4. 故是:原本是。
5. 升平:太平盛世。
6. 胡为:为何。
7. 守备:防守戒备。
8. 天诛:天谴,上天的惩罚。
9. 暴:明显,强烈。
10. 贼势:敌人的势力。
11. 尚:还,仍然。
12. 张:强盛,嚣张。
13. 作过:侵害,侵犯。
14. 古来:自古以来。
15. 宜:应当。
16. 我皇:指当时的皇帝。
去完善
赏析
《避寇即事十二首 其二》以“遥闻乌合辈,数十破钱塘”开篇,描绘了当时战乱的状况,表达出诗人对战争的忧虑。接着用“故是升平久,胡为守备亡”揭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指出了社会的长期和平导致军事防备的懈怠。
接下来的诗句“天诛初不暴,贼势尚云张”则展现出战争爆发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局势的关注与担忧。而最后两句“作过古来有,未宜忧我皇”,虽然揭示了自古以来战乱不可避免的事实,但同时也劝谏皇帝勿过分忧虑,应当坚定信心、积极面对危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避寇即事十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左纬所创作的诗歌,创作于公元12世纪中叶,正值北宋灭亡、金兵入侵中原之际。此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疾苦,哀鸿遍野。
在这个时期,左纬的个人经历颇为曲折。他曾为南宋小朝廷的官员,因对官场黑暗和朝政腐败感到失望,辞官回乡。然而,在战乱期间,他目睹了民间的苦难,决定以诗为剑,抨击时弊,唤起民众爱国之心。
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复杂而严峻。一方面,金兵南下,铁蹄践踏中原,民族矛盾尖锐;另一方面,宋室南渡后,权臣当道,宦官弄权,政治腐朽堕落。在这样的背景下,左纬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避寇即事十二首 其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众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