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寇即事十二首 其五
草暗迷人迹,山空答履声。
夜眠温石去,朝爨束薪行。
骨肉长嬉笑,交朋每送迎。
回思无事日,已恐是前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草丛中隐匿着人们的足迹,山谷里回荡着鞋子的声音。
夜晚在石头上休息,早晨起来砍柴为生。
家人亲密无间,朋友互相欢迎与送别。
回想起过去的平静日子,恐怕那是前世的生活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避寇:躲避盗贼。
2. 即事:根据事物、事实直接写作。
3. 左纬:南宋诗人。
4. 草暗:草丛阴暗。
5. 人迹:人的踪迹。
6. 山空:山谷空旷。
7. 答履声:回应脚步的声音。
8. 夜眠:夜间休息。
9. 温石:温暖的石头。
10. 朝爨:早晨做饭。
11. 束薪:捆绑柴火。
12. 骨肉:亲人。
13. 嬉笑:嬉戏欢笑。
14. 交朋:朋友交往。
15. 送迎:送别与迎接。
16. 回思:回想。
17. 无事日:无事的日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避寇期间的生活场景,通过“草暗”、“山空”等词句展现出荒野寂静的意境。夜晚在温热的石头上睡觉,白天则靠捡拾柴火生活。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作者却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与亲人朋友相互扶持。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已逝无忧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此刻生活的珍视。整首诗表现了作者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心态,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避寇即事十二首 其五》是南宋诗人左纬在战乱时期创作的组诗之一。左纬生于南宋末年,经历了战乱和国家的衰落,他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他的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时值金兵南侵,生灵涂炭,国家局势岌岌可危。在这时期,左纬因战火纷飞,无处安身,遂隐居于深山之中。
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疾苦,加之连年的旱灾、蝗灾、疫病等自然灾害,使得本就衰弱的国家雪上加霜。值此内外交困之际,左纬深感责任重大,他以笔为剑,用诗歌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爱。在他的诗篇中,既有对朝廷昏庸无能的讽刺,也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陆游、辛弃疾、杨万里等,他们同样关注国家命运,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文人的作品与左纬的诗篇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南宋末年的文化景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