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便有春意
风正波平可进桡,水光山影暮相交。
残阳欲去犹回首,一抹斜红曳竹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在正是顺风顺水的时机,我们可以前进船桨了。水面上光影交错,日落西山,仿佛在与我们道别。夕阳即将离去时还回头一望,留下最后一抹斜阳映照在翠竹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风正波平可进桡:这句诗描绘了平静的海面,风平浪静,适合船只行驶。"风正波平"描述的是风和浪都平静的状况,"可进桡"意为可以划船前进。
2. 水光山影暮相交:这句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色,山水与光影交织在一起。"暮相交"指傍晚时分山水与光影相互映衬的美景。
3. 残阳欲去犹回首:这句诗描绘了夕阳即将落下的情景,它似乎在恋恋不舍地回望大地。"残阳欲去"指夕阳将要落下地平线。
4. 一抹斜红曳竹梢:这句诗描绘了太阳余晖映照在竹梢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一抹斜红"指的是夕阳的余晖,"曳竹梢"则是说夕阳的余晖映照在竹梢上。
去完善
赏析
《晚晴便有春意》这首诗歌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景色和自然之美。首句“风正波平可进桡”表达了湖面平静如镜的景致,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紧接着的“水光山影暮相交”则传达了夕阳时分山与水之间的互动,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视觉享受。
在诗歌的后两句中,诗人更是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夕阳西下的景象比喻成一位即将离去的佳人,她临别之际依依不舍地回望,仿佛在诉说着不舍之情。而“一抹斜红曳竹梢”中的“一抹斜红”则是形象地刻画出了夕阳最后的光芒,映照在翠绿的竹子上,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整首诗歌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自然之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晴便有春意》是宋代诗人巩丰的一首描绘春天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公元110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巩丰正值人生的中年阶段,历经了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北宋末年这个特殊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由于当时的皇帝宋徽宗酷爱艺术,尤其是绘画和书法,因此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受到了极高的推崇。而巩丰作为当时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歌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
在这种背景下,巩丰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出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如《晚晴便有春意》。在这首诗中,巩丰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北宋末年社会的安定和谐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