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瓦欲飞霜水欲冰,蒲团今夜有尘凝。
炉寒闲取薪添火,窗暗时将烛助灯。
久欲归田游宦客,未能忘肉在家僧。
于书更觉心情懒,病眼愁看细字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想化身为飞舞的白霜和水底的坚冰,今夜的蒲团上有灰尘凝结。
炉子里的温度降低需要添加柴火,窗户昏暗时需要点亮蜡烛。
长久以来都想回归田园的官吏,无法忘记那贪图口腹之欲的僧人。
在书中感觉到身心疲惫,病眼忧愁地阅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巩丰:宋代诗人,字济众,号竹坡居士。
2. 瓦欲飞霜水欲冰:形容夜晚寒冷,房瓦似乎要结霜,水面也要结冰。
3. 蒲团:僧人坐的垫子,这里指禅房。
4. 尘凝:尘土凝结,形容很久没有打扫。
5. 炉寒闲取薪添火:炉火渐冷,闲时添加柴火。
6. 窗暗时将烛助灯:窗外昏暗,点蜡烛增加光亮。
7. 游宦客:在外做官的人。
8. 家僧:在家修行的僧人。
9. 于书更觉心情懒:阅读书籍却感到精神疲惫。
10. 病眼愁看细字蝇:眼睛有病,看到细小的文字如同苍蝇一样,无法分辨。
去完善
赏析
《寒夜》是南宋诗人巩丰创作的一首描绘冬日景象的诗作。首联通过描绘瓦片欲飞、水面结冰的景象,展现了冬日的寒冷;颔联则表现了诗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不断添火助灯,应对寒冷的夜晚;颈联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生活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他在世俗生活中无法完全超脱的无奈;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在读书时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在看书时都会觉得心烦意乱,表现出诗人在这寒夜中的孤独与忧郁。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夜》是南宋诗人巩丰创作的一首描绘冬日景象的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2世纪末的南宋时期。此时,巩丰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生活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在寒冷的夜晚,诗人通过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慨。
在这个时代,南宋与金国的关系紧张,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但巩丰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他用自己的诗篇记录着这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寒夜》便是这一时期巩丰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