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
士游乡校间,如舟试津浦。
所见小溪山,未见大岛屿。
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
所见寖以广,变怪惊龙鱼。
人生本自有丘壑,陋巷栖迟穷亦乐。
何必三江暨五湖,始助胸中疆界拓。
我言随寓耳目移,马迁所以游会稽。
向令俯偻但京国,未必大放雄深词。
君今濯秀双溪水,下语不凡真可喜。
若使循为举子文,定自棘门儿戏耳。
古来妙技如屠龙,不疗饥馁徒为工。
不如高科取富贵,如一枣叶持针锋。
挟册将游随子国,亲贤况是诸侯客。
曾将好手冠南宫,行当阔步趋文石。
奋飞欲往气莫降,蒹葭莽莽天雨霜。
扬澜左蠡吞九泽,大孤小孤插长江。
请停诗笔莫容易,大义联翩且周礼。
路途千里负笈人,并以经涂相指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学子在乡校间行走,如同船只试探河岸。他们看到一些小溪和山峰,却还没有见识过大的岛屿。一旦去远方学习,便像船只航行于江河湖海。他们逐渐扩大眼界,经历了一些惊奇的事情,就像看到了矫健的鱼龙。每个人心中都自有他的山水,即使居住在简陋的小巷中也依然快乐。又何必一定要游历三江五湖,才能拓展胸怀呢?我说这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比如司马迁因为游历会稽才写下了那些深刻的文字。如果他一直在京城生活,也许就写不出那么丰富的内容了。你今天在这个秀美的双溪之处,下笔不凡,真的很让人喜欢。如果你按照一般的应试文章来写,那真的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了。自古以来的技艺都像是在杀龙,无法解决饥饿的问题只是白白浪费时间。还不如通过科举获取富贵,就像拿着一根细针穿过一片大枣叶一样简单。你将要带着书卷游历随子的国度,身边的都是贤达之人,这也是诸侯贵族的客人。你在南宫取得了好成绩,也应当大踏步走向朝廷。你的决心很大,勇气十足,虽然天地之间风雨交加。扬子江、左蠡湖、九江等许多地方,大孤山、小孤山矗立在长江之上。请你不要轻易放下手中的笔,要记住孔孟之道,身体力行。沿途还有千里迢迢背着书卷的人,我们以《诗经》为伴共同前行。
去完善
释义
1. 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这首诗是为了送别汤麟这个才子到汉东跟随徐省元学习诗歌而写的。
2. 士游乡校间,如舟试津浦:这里的“士游乡校”指的是读书人在乡村学校中游历,就像船只在试水前的津浦一样。
3. 小溪山:这里的小溪和小山代表的是狭小的地方或者视野。
4. 大岛屿:与上文的“小溪山”相对,指代宽广的世界。
5. 三江暨五湖:古代对江河的泛称,通常指很大的水域,在这里用来比喻更广阔的人生经历。
6. 我言随寓耳目移,马迁所以游会稽:这两句是说,眼界会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司马迁在游历会稽时拓宽了他的视野。
7. 向令俯偻但京国,未必大放雄深词:这两句意思是,如果仅仅局限在京城这样狭小的地方,不一定能够写出大气磅礴的文章。
8. 濯秀双溪水:这是指在双溪这个地方读书学习。
9. 举子文:指科举考试的应试文章。
10. 棘门儿戏耳:表示这些考试文章只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11. 屠龙:这里指的是高超的技能或技艺。
12. 高科取富贵: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荣华富贵。
13. 枣叶持针锋:意思是用枣叶那么大小的针来缝补衣服,形容这种富贵来得不容易。
14. 随子国:指随州这个地方,这里是徐省元的所在地。
15. 南宫:古代尚书省的别称,这里指朝廷。
16. 文石:这里指的是朝廷官员。
17. 扬澜左蠡吞九泽,大孤小孤插长江:这里描绘了汤麟所要去的地方的风景,扬澜、左蠡、九泽、大孤、小孤、长江都是古代的地理名称。
18. 周礼:《周礼》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这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经典学问。
19. 经涂:指儒家经典的道路。
去完善
赏析
《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是一首寓意深厚的送别诗。全诗分为四联,结构紧凑,主题明确,通过对汤麟游学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才能和人生际遇的独到见解。
第一联以舟航比喻汤麟赴汉东求学,暗示他即将面对广阔的世界,激发他的视野与才华。第二联描绘了他在游学历程中见识到的世界逐渐变大,犹如舟过江湖时的种种景象。第三联则借用《陋室铭》中的意境,强调人生的境界取决于内心世界而非外部环境。第四联引用了马迁的例子,提醒我们即使在京城这样的繁华之地,也可以找到深邃的知识。第五联认为汤麟在游学过程中的作品已经显示出非凡的才情,如果他坚持创作这种水平的诗歌,那么一定能在文学道路上有所成就。第六联则批评了一些盲目追求名利的人,他们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往往忽视了真正的才华。第七联讲述汤麟在游学过程中所结交的良友,并期待他能够在学术和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第八联继续用自然景色表达出汤麟奋发向前的精神,以及他未来的广阔天地。第九联则劝告汤麟不要轻易放弃学习,要用心去体会古人的智慧,并在周礼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最后两句再次强调了汤麟在学海中的地位和责任,期待他能够成长为一个有用之才。
整首诗语言优美,寓意深远,既是对汤麟游学的鼓励和期望,也是对广大读书人的忠告和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是巩丰在南宋时期创作的送别诗。此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然而,巩丰却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坚持研习文学,并与当时的文坛名士相互交流,传承文化火种。汤麟是一个热爱诗歌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学问,他决定前往汉东(今湖北汉川)跟随徐省元教授学习诗歌创作。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巩丰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于汤麟的殷切期望,希望他在徐省元的指导下能够学有所成,为传承中华诗歌艺术贡献力量。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巩丰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忧虑和期许,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像汤麟一样投身于学术研究,共同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