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举子时所用方砚小童涤之误伤其左角
巾箱砚子何处得,溪翁用作待鱼石。
博时不费杖头钱,遂入余家掌文墨。
父祖相传晚畀予,自幼相随真莫逆。
七星象斗隠约明,一口如池方寸窄。
忆曾携入对集英,仅毕春秋二三策。
后来随宦落江湖,同上武昌题赤壁。
定交首尾三十所,晏子狐裘虞老屐。
村童唐突岂偶然,一角微伤真可惜。
大禹圭玺犹缺残,因损不妨成友益。
灵光一殿亦偶存,小物本来甘弃掷。
赞经禆史则已多,论议失中天赐谪。
敬追子产谢叔向,息黥补劓全吾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哪里得到的这个小型文具盒?溪边的老人把它当作等待鱼的石头。它不用花费任何金钱,就进入了我的家中掌管文学和书法。这是从我父亲和祖父那里传承下来的,他们在我成年时给了我,我与它关系深厚。它的设计像七星象斗一样隐约发光,又像一口小小的池塘,尺寸不大。我记得我曾带着它去参加聚会,只读了《春秋》的一部分。然后,我随着官职变动四处奔波,和它一同登上了武昌,去题咏赤壁。我们结识已经有30年了,彼此的关系就如同晏子和虞人的鞋子一般紧密。有一次,一个乡村的孩子莽撞地碰到了它,使得它的一角略有损伤,这实在令人惋惜。就像大禹的玉玺也有缺损的部分,这样的损伤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友谊。这座宫殿的神光有时也会偶尔显现,但我认为这个小东西的价值不过如此。它在文学和史学上的贡献已经很多,但在议论中却失去了上天赐予的公正。我会像子产感谢叔向那样对待它,让它能够弥补不足之处,恢复完整的自我。
去完善
释义
《为举子时所用方砚小童涤之误伤其左角》注释:
1. 巩丰:南宋诗人,字仲至,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
2. 巾箱砚子:指砚台小巧方便携带。
3. 溪翁:指隐居的隐士。
4. 博时:指下棋或玩骰子时。
5. 杖头钱:古代外出时常带的少量钱币。
6. 掌文墨:指掌管文书工作。
7. 父祖相传:从父亲或祖父那里继承。
8. 晚畀予:指晚年赐予我。
9. 七星象斗:指砚台上的纹饰如同北斗七星。
10. 方寸窄:形容砚台面积狭小。
11. 对集英:在集英殿参加考试。
12. 春秋二三策:指完成部分科举考试题目。
13. 随宦落江湖:指跟随官员流动到各地。
14. 武昌题赤壁:在武昌一带游历赤壁。
15. 定交首尾:结交朋友的时间跨度。
16. 晏子狐裘:引用《晏子春秋》中晏子狐裘的故事,表示谦虚谨慎。
17. 虞老屐:引用《世说新语·雅量》中“履迹犹存”的典故,表示珍惜文物。
18. 唐突:无礼冒犯。
19. 大禹圭玺:指古物。
20. 天赐谪:指被贬谪的命运。
21. 子产谢叔向:《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记载,子产向叔向表示感谢。这里借用该典故表达感激之情。
22. 息黥补劓:指弥补过失,恢复完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破损的砚台的回忆和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的砚台是诗人和朋友交往的象征,虽然它已经破损,但仍然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因为它的存在见证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同时,诗人也认为,即使是小的物品,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应被轻易丢弃。这首诗通过对一个普通的砚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为举子时所用方砚小童涤之误伤其左角》,是宋代诗人巩丰所创作的。诗题直译为:在我还是个秀才时使用的方形砚台被一个小孩子洗涤时不小心损坏了它的左侧一角。
创作时间方面,该诗的标题已经明确指出是“为举子时”,即为巩丰还在科举考试中努力的时候。在中国的宋代,科举制度盛行,文人墨客们为了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政治抱负,往往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进入官场的机会。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判断这首诗创作于巩丰年轻时在科举考试之路上奋斗的时间段。
在这个阶段,巩丰的生活状态可能并不稳定,他需要在读书、备考的过程中度过大量的时光,对于生活中的点滴感触会尤为敏感。所以他在这种情况下发现了方砚被小孩意外损坏的情况,将其记录下来并赋予了诗意。
时代背景方面,宋代是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从这首诗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它符合宋代士人阶层的生活习性和审美标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日常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