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劝食素

标题包含
劝食素
吃肉何如咬菜根,且图身口戒香薰。 莫言死后无因果,八两须还他半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解】 1. 释怀深:一名谦光,宋代僧侣,字虎溪,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2. 肉:这里指的是荤食。 3. 咬菜根:指吃素。菜根,即蔬菜的根部,这里是借指蔬菜。 4. 身口戒:佛教中的五戒之一,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这里的“身口”是指行为和身体语言。 5. 薰:熏染,熏陶。 6. 莫言:不要说。 7. 死后无因果:指佛教认为,人死后会受因果报应。 8. 八两须还他半斤:这是一个比喻,表示一个人所得到的总会和所付出的相等,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去完善
赏析
《劝食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释怀深对素食的推崇和对因果报应的深刻理解。首句“吃肉何如咬菜根”通过对比肉与菜的口感,形象地描绘出吃素比吃荤更加健康、更有益身心。接下来“且图身口戒香薰”强调戒杀护生的重要性和意义,呼吁人们要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去影响他人。最后两句“莫言死后无因果,八两须还他半斤”则是对因果报应的阐释,意味着善恶终有报,不要贪图一时的快乐而忽略了长远的因果报应。整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佛理教义,使读者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也能领会到其中的深刻道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劝食素》是北宋著名僧人释怀深的一首劝诫诗。释怀深在苏轼被贬谪期间成为了他的挚友,这首诗正是他为劝诫苏轼吃素而作。该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094年左右,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这一时期,苏轼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先是因反对新法被外放,后又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最后甚至因言获罪被贬至黄州。然而,尽管命运多舛,苏轼仍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同时间段内,北宋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变革时期。一方面,新兴的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他们主张改革,要求限制权臣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保守派则担心改革会引起社会动荡,希望维持现状。这种政治氛围使得文人墨客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也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创作。 在这首诗中,释怀深以佛教慈悲为怀的理念,劝诫苏轼要远离荤腥、修身养性,以应对人生中的困境。这也反映出两人在这一时期的共同信仰和人生观,以及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坚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