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
尊师厌尘去,精魄知何明。形气不复生,弟子空伤情。
济北神如在,淮南药未成。共期终莫遂,寥落两无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尊敬的教师已经离开这个纷扰世界,他崇高的精神我们永远铭记于心。当他的肉体已经无法恢复生机时,作为学生的我们感到无比的哀伤。在他的心中,无论身处何方,济北之地的精神始终如一;而南方的药草却未能助他重获健康。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实现共同的期望,但在目前看来,这似乎都无法如愿以偿。我们的心情沉重,因为这美好的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去完善
释义
《河上公》:河上公,传说中的仙人,据说是汉代道士。本诗为悼念亡师而作。
1. 尊师厌尘去:尊师指去世的师傅。厌尘,厌倦世俗生活,这里代指离世。
2. 精魄知何明:精魄,魂魄。这句意为师傅的魂魄现在何处?
3. 形气不复生:形气,形体和气概。这句表示师傅已经无法复活。
4. 弟子空伤情:弟子,诗人自称。这句写弟子对师傅的逝去感到悲痛。
5. 济北神如在:济北,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中部。神如,精神依然存在。
6. 淮南药未成:淮南,地名,位于今安徽省中部。药未成,指师傅仙逝前未能炼成长生不老之药。
7. 共期终莫遂:共期,共同期待。终莫遂,最后未能实现。
8. 寥落两无成:寥落,孤独冷清。两句指师傅仙逝,长生不老之药未成,一切都是虚无。
去完善
赏析
《河上公》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尊师敬仰之情和对道教修炼的向往。前四句表达了对尊师的哀悼和怀念之情,想象恩师虽然离世,但他的精神依然长存。后四句则表达了期待师徒共事的心愿未能实现,内心无比失落的心情。整体而言,这首诗歌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以及对道教哲学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河上公》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10年至712年之间,此时唐朝正处在大唐盛世,国力雄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张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人,他曾在朝廷担任要职,后来因为直言不讳而被贬官。
在这段时间里,张说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这让他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在《河上公》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河上公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这首诗既反映了张说本人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推崇。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下,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崇尚文化,尊重文人,这使得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有了更多的空间。此外,唐朝的社会等级制度也相对较为宽松,许多文人士大夫虽然在朝为官,但仍然保持了一份隐逸的情结,这也为张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