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楚谏议园宅呈留守宣徽留台端明
五里依仁宅,西邻数仞墙。
主人为屏翰,园吏占风光。
地胜金瓯小,林深锦襻长。
轻烟罩丛桂,幽鸟入修篁。
藓色沿茶灶,松阴覆石床。
一区诚可乐,三径莫令荒。
有木皆交荫,无花不并芳。
相期挂冠后,同此事琴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里之地靠近仁爱之居,西边与数丈高的围墙相邻。
主人为屏障和幕僚,园林管理员尽享美好风光。
地势优胜如小金盆般小巧,树林深深仿佛锦缎般华贵。
淡淡的烟雾笼罩着丛生的桂树,幽静的鸟儿在竹林里穿梭。
青苔沿着茶炉蔓延,松树遮盖了石床。
这个地方确实令人感到快乐,不要让三条小路荒废。
所有的树木都相互遮阴,没有花朵不与芬芳为伴。
期待将来辞官之后,一起在这里享受弹琴饮酒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游:游玩,游览。
2. 楚谏议:即楚昭辅,曾任谏议大夫。
3. 五里依仁宅:指诗人的住所离楚谏议的园宅约五里远。依仁,靠近仁者。
4. 西邻数仞墙:西边的邻居只有数仞高的围墙相隔。
5. 主人为屏翰:主人楚谏议像屏风一样庇护我们。屏翰,比喻保护或遮蔽。
6. 园吏占风光:园林管理员享受着这里的风光。
7. 地胜金瓯小:这里地势优越,虽然金瓯(喻疆土)小,但很有价值。
8. 林深锦襻长:树林深邃,锦襻很长。这里可能是形容树木高耸。
9. 轻烟罩丛桂:轻微的烟雾笼罩在丛生的桂花树上。
10. 幽鸟入修篁:幽静的鸟儿进入茂密的竹林。
11. 藓色沿茶灶:苔藓沿着茶灶生长。茶灶,煮茶的小炉灶。
12. 松阴覆石床:松树投下的阴影覆盖着石床。
13. 一区诚可乐:这个地方确实令人快乐。一区,一个区域,这里指园宅。
14. 三径莫令荒:不要让那三条小路荒废。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意象,代表隐逸之所。
15. 有木皆交荫:这里有树木互相遮挡阳光。
16. 无花不并芳:没有花朵不同时开放散发芬芳。
17. 相期挂冠后:期待退休后的日子。挂冠,辞去官职。
18. 事琴觞:抚琴饮酒,享受闲暇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文人园林美景的诗。诗中首先描述了园林与宅院的相邻关系,接着通过园吏、丛林、幽鸟等元素传达了风景的优美与宁静。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地形地貌的特点,如“地胜金瓯小,林深锦襻长”,将地理景观巧妙地融入诗句之中。同时,诗人还善于抓住细微之处,比如“藓色沿茶灶,松阴覆石床”,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在描写景致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与友人共享此景的愿望,如“有木皆交荫,无花不并芳。相期挂冠后,同此事琴觞”,展示了他热爱自然与人文的情怀。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政治家、诗人文彦博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游楚谏议园宅呈留守宣徽留台端明》。此时的文彦博年方而立,风华正茂。他的才情和热情溢于言表,游历楚国谏议的宅院时,便激发出无限灵感,留下这首佳篇。
当时的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化遗产。其中,诗词歌赋尤为光彩夺目,苏轼、王安石、陆游等大家齐放异彩。在这股文艺洪流中,文彦博亦展露其峥嵘头角,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壮丽诗篇。
游楚谏议园宅之际,正值文彦博初涉官场,担当要职,踌躇满志。在诗人的眼中,楚国谏议的宅院即是当时社会富足、文化繁荣的象征,也是其心中政治抱负的理想之地。通过此诗,文彦博既表达了对楚国谏议宅院的赞美之情,也寓寄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热望与信念。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