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连州斛岭寨井

标题包含
连州斛岭寨井
斛岭寨,行云际,下视长江入地底。 汲江登岭行三里,跻扳峻险为艰尔。 将率居民几半千,度岁终年苦无水。 爰自庆歴达元符,循旧安常谁拟议。 元符太守何公贤,爱民虑事诚而至,以为山顶流泉鲜其事。 吾观古人行师动万亿,所至岂必皆平地。 军必有井井未达,将渇不敢闻众耳。 阴阳者流,以水照星。 星之所聚,泉所委行。 行浚凿三日,遇泉井成矣。 乃今三井如鼎趾,岂特当年负瓶操绠,仆仆往还之人为慰喜。 吾欲后之人,知井所以起,敬守前功无委圯。 必使甃砌长如今日之清泚,万万斯年施何已,故作此歌勒诸斛岭之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侠(1041年-1118年),字介夫,号一拂居士,福州福清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郑侠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曾游学于京师太学。庆历五年(1045年),他中进士,历任县令、监察御史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山峰之上,漫步云间,俯瞰长江似在地面之下。沿着山岭而下走三里路,攀登上峻峭险峰,尤为艰难。聚居在山上的居民几乎有半数之多,一年四季中苦于没有水源度日。从庆历年到元符年间,顺从旧俗、维持常态,有谁曾对此提出过质疑或建议? 元符时期的太守何公可谓贤良,他心怀百姓,处事真实而尽心尽力。他认为山顶处流动着的清泉实为罕见之事。我观察古人的行动,他们的军队动辄数以万计,所到之处未必都是平地。军队行进时一定有水源未能抵达,士兵口渴却不敢向众人提及。 阴阳家们以水为镜来观察星辰。星辰汇聚的地方,水源会流淌而过。他们挖掘了三天,终于遇到了一口清泉,并将它开掘成了井。如今三口井就像鼎足一般立在那里,不仅仅是当年挑水提水的那些劳累往返的人得到了欣慰与欢喜。我希望后来的人知道水井的由来,并敬守前人的劳动成果,让这口井永不荒废。必须确保井壁的砌筑长期保持如同今日这般清澈的水源,岁月悠长,供水无穷无尽。因此我写下了这首歌谣,将它镌刻在斛岭山寨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斛岭寨:连州的一个地方。 2. 行云际:形容山很高,仿佛与云齐平。 3. 长江:此处并非指江苏省的长江,而是指连州附近的一条河流。 4. 汲江登岭:从江边取水然后登上山顶的过程。 5. 三里:指距离并不远,但是攀登起来很艰难。 6. 跻扳峻险:攀登陡峭的山峰。 7. 将率居民:带领当地的百姓。 8. 度岁终年:整年。 9. 苦无水:生活困苦因为没有水可用。 10. 爰自庆歴达元符:“庆歴”和“元符”都是宋朝的年号,这里表示很长时间。 11. 循旧安常:按照原来的方式生活。 12. 元符太守何公贤:元符年间连州的太守何公贤。 13. 军必有井井未达:军队驻扎的地方一定有水源,但是没有找到。 14. 阴阳者流:阴阳家,古代研究阴阳五行等学问的学派。 15. 以水照星:通过观察水流来寻找水源。 16. 行浚凿三日:挖掘了三天。 17. 三井如鼎趾:三个井口就像鼎的三个足。 18. 负瓶操绠:背着水瓶,拿着井绳去打水。 19. 仆仆往还:辛苦地去打水。 20. 清泚:清澈的水源。 21. 斯年:这一年。 22. 施何已:用尽方法让水井保持清洁。 23. 勒诸斛岭之市:在斛岭的市场中留下这篇诗歌。
去完善
赏析
《连州斛岭寨井》是北宋诗人郑侠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本诗以“斛岭寨”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民生困苦的关注和对地方官吏爱民忧民的赞颂。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斛岭寨”的自然景观:“行云际”、“下视长江入地底”以及“汲江登岭行三里”,勾勒出山巅视野开阔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此地交通不便,地势险峻。 随后,诗人描述当地居民因缺少水源而生活的艰辛,并指出这种现象在庆历(1041-1048年)至元符(1098-1100年)年间一直存在。接着诗人通过赞美元符年间的一位太守何公贤明仁爱,关注民生,揭示了古代官吏应有的品行与职责。 诗人进一步描述在古代战争时期,兵马调动途中,军士们往往不能保证获得稳定的水源供应。这表明了水资源的获取在古代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同时,他提出应发掘利用山顶泉水资源,并通过实施工程改善了当地的用水状况。 最终,诗人勉励后人要继承和发扬这一造福百姓的历史功绩,保持水井的清洁清澈,使之永远成为人们的宝贵资源。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连州斛岭寨井》是北宋诗人郑侠于熙宁年间创作的五言律诗。郑侠,字介夫,号大庆居士,江西南康人,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郑侠在朝为官,却因其耿直性格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新法持批评态度,数次上疏弹劾王安石及其新法。 熙宁九年(1076年),郑侠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至岭南地区。在连州,他亲眼目睹了当地的贫困百姓饱受苛捐杂税之苦,心中无比感慨。此时,郑侠又听到民间传说斛岭寨有一口神奇的“龙潭”,能预知人间旱涝之灾,于是他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这首诗就是在郑侠探访斛岭寨时创作的。他在诗中描绘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民众的困苦生活以及他们对于龙潭的迷信心理。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朝廷新法的担忧。此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国家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郑侠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官员,通过诗歌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呼吁朝廷关注民生,减轻赋税,改变现状。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