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观音
蜀人多巧思,组绣用功深。
生绡三尺余,成此观世音。
慈悲欢喜容,如出旃檀林。
莲花随步武,缨络缦衣襟。
手中杨柳枝,时布慈云阴。
誓度诸有情,能以音声寻。
由兹善幻力,使我生恭钦。
仰瞻大自在,本以一寸针。
众生与诸佛,其实同此心。
愿学闻思修,苦海脱浮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川人富有创意,刺绣技巧纯熟精湛。
一匹三尺多长的生绡,便勾勒出这尊观世音像。
画中人物面容慈祥喜悦,如同从旃檀树林中走出。
观音脚下的莲花随着她的步伐摇曳生姿,裙带上的缨络轻拂着衣襟。
她手中的杨柳枝条,不时洒下慈悲的阴影。
她发誓要救度一切有情众生,凭借声音就能找到他们。
由此观音菩萨的善行和幻化之力,令我心生敬意。
仰望那无所拘束的观音菩萨,原来是靠一寸针线描绘而成。
众生与诸佛,实际上都怀着相同的心愿。
我愿学习聆听思考修炼,摆脱痛苦海的沉浮。
去完善
释义
1. 蜀人:指四川一带的人。
2. 组绣:刺绣的一种技法。
3.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用于绘画或刺绣。
4. 观世音:又称观自在,佛教中的一位菩萨,因能洞察世间众生的苦难,并能救苦救难,故称为“观世音”。
5. 旃檀林:旃檀树组成的树林,常用来比喻佛的净土。
6. 步武:脚步,步伐。
7. 缨络:僧人戴的珠串,用线贯串各种珍宝而成。
8. 缦衣襟:指装饰在衣服上的丝带。
9. 杨柳枝:观音手中的法器,象征着智慧和方便。
10. 慈云阴:观音菩萨如云的慈悲。
11. 度:指超度,使解脱痛苦。
12. 有情: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13. 音声寻:通过声音来寻找指引。
14. 善幻力:善于幻化、示现的能力。
15. 大自在:指佛或菩萨的最高境界。
16. 本以一寸针:指观音用寸针制作绣像,暗喻其救世精神。
17. 众生: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18. 诸佛: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19. 愿学:表示愿意学习或修行。
20. 闻思修:佛教所说的三种智慧,即听闻佛法、思考理解佛法、修行实践佛法。
21. 苦海:比喻苦难的世界。
22. 脱浮沉: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去完善
赏析
《绣观音》是南宋诗人章甫的一首赞美观音菩萨之妙的诗。全诗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敬意和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
诗人开篇描述了蜀地之人对于刺绣技艺的热爱和用心。他们用生绡绘制了三英尺高的观音像。接著,诗人赞美这幅观音画像中蕴含的慈悲容颜,仿佛是从旃檀树林中走出来的一般。其裙摆上装饰有莲花图案,身上的缨络幔衣轻盈飘逸。手中拿着的杨柳枝时常在天空中播撒祥云,展现出普度众生的愿望。通过观世音的形象,诗人在心中生出了恭敬之心。仰望这位自在的大菩萨,诗人感慨万分,感叹一切源于她心中的善良力量。
在诗人的心目中,无论是众生还是佛菩萨,他们都拥有相同的本心。诗人希望学习观世音的精神,在自己的修行之路上,摆脱苦难、脱离痛苦。整首诗充满深情,表达出诗人对观音菩萨的敬仰和赞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绣观音》是南宋诗人章甫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妇女们在闲暇时光为观音菩萨绣像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绣观音》作于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由于金兵入侵,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章甫作为南宋文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历史巨变,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苦难深感忧虑。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人们依然坚守信仰,祈求菩萨保佑平安。这种精神激发了章甫的创作灵感,使他写下了这首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诗篇。
在创作这首诗时,章甫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担任朝廷官员,后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外地。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南宋时期,佛教在民间广泛流传,观音信仰尤为盛行。许多人在家中供奉观音像,以祈求平安吉祥。此外,刺绣技艺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妇女们常常在闲暇时光绣制佛像,表达对信仰的虔诚。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绣观音》的创作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