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夏雨
头上云俱黑,一片雨浪浪。
惨澹隠高树,霏微迷绿杨。
冷冷添涧水,点点落危樯。
帘卷山流翠,郊虚草自香。
静嫌声间竹,醉爱爽凝觞。
殿阁罗闲扇,池亭送嫩凉。
荷珠圆复碎,兰芷脆还芳。
拂埃乱天际,度云喧草堂。
乘空曳轻练,向晚洗炎光。
幽径荒苔滑,短簷飞鸟忙。
湛湛翻萍影,溶溶浸柳塘。
无心留石洞,有梦恼襄王。
暝色欺明月,高飙透薄裳。
入更生阒寂,欹坐讶清商。
润气清湘簟,徘徊怯绣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乌云密布,雨水滂沱而下。
惨澹的景色隐现在高高的树上,雾气迷茫在绿色的柳树丛中。
冷冽的山涧水流不断,小船在水面上颠簸。
山间的绿色瀑布如帘幕般倾泻,郊野里的草香扑鼻。
竹林里安静得只有风声,醉酒时感觉清新爽快。
宫殿和楼阁上摆着摇扇纳凉的游人,水池边的亭子带来了宜人的清凉。
荷叶上的露珠圆润破碎,兰花和芷草的香气清脆而浓烈。
微风穿过纷乱的尘土,吹过宁静的草屋。
轻轻舞动的丝带在空中摇曳,在黄昏时分洗去了炎热的阳光。
幽静的山路铺满了湿滑的青苔,屋檐下的鸟雀忙碌地飞翔。
萍水相逢的痕迹在波光粼粼中翻涌,池塘边柳树下的水面被绿意浸染。
无意停留在岩洞中,有梦境纠缠着襄王的心神。
昏暗的天色逼近明亮的月光,强劲的风穿透轻薄的衣裳。
进入这个静谧的地方,倚靠坐着对秋意感到惊奇。
湿润的气息让人感到清凉,行走于精细的床帐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云俱黑:形容乌云密布的景象。
2. 浪浪:形容雨水连续不断的样子。
3. 惨澹:暗淡无光。
4. 高树:高大树木。
5. 霏微:雾气蒙蒙的情景。
6. 绿杨:绿色的杨柳树。
7. 涧水:山间小溪的水。
8. 危樯:高高的桅杆。
9. 山流翠:形容山水之间绿意盎然。
10. 郊虚:郊外空旷的地方。
11. 声间竹:竹林中的声音。
12. 凝觞:举起酒杯。
13. 殿阁:宫殿楼阁。
14. 池亭:池边的小亭子。
15. 荷珠:荷叶上的露珠。
16. 兰芷:兰花和白芷,代指各种花卉。
17. 草堂:茅屋。
18. 轻练:比喻轻薄的丝织品。
19. 幽径:清幽的小路。
20. 荒苔:荒凉的青苔。
21. 短簷:屋檐较短的建筑。
22. 萍影:浮萍的影子。
23. 溶溶:河水流动的样子。
24. 柳塘:柳树下的池塘。
25. 石洞:山洞。
26. 襄王:春秋时期楚国的襄王,相传他曾在梦中游历过仙境。
27. 暝色:暮色。
28. 高飙:狂风。
29. 薄裳:单薄的衣裳。
30. 生阒寂:四周变得寂静。
31. 清商:中国古代五音之一,此处指秋天的音乐。
32. 湘簟:湖南省出产的竹席。
33. 绣床:装饰华丽的床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咏夏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季雨后景致的变化多端和生机盎然。开篇两句“头上云俱黑,一片雨浪浪”,通过乌云压顶、大雨滂沱的景象,为读者展现了雷雨交加的气氛。接下来四句“惨澹隠高树,霏微迷绿杨。冷冷添涧水,点点落危樯”则细致地描述了雨中高树、绿杨、涧水、危樯等景象,使画面生动且富有意境。
紧接着,诗人通过“帘卷山流翠,郊虚草自香”两句描绘了雨后山间流翠、原野上草儿散发着清香的场景,进一步表现了夏天的美好。接下来的四句“静嫌声间竹,醉爱爽凝觞。殿阁罗闲扇,池亭送嫩凉”则以竹林的静谧、饮酒的畅快以及殿阁和池亭中的凉爽氛围,展示了夏季的雨带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荷珠圆复碎,兰芷脆还芳。拂埃乱天际,度云喧草堂”等诗句描绘了雨后荷花、兰芷的娇美姿态,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花草香气,使人陶醉于大自然的恩赐。而“乘空曳轻练,向晚洗炎光”则形象地描述了夏日阵雨带走炎炎烈日,带来清凉宜人的感受。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雨后幽径、荒苔、短簷、飞鸟、萍影、柳塘等景物,以及“无心留石洞,有梦恼襄王。暝色欺明月,高飙透薄裳”的心境变化,再次强调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与生命的活力。结尾两句“入更生阒寂,欹坐讶清商。润气清湘簟,徘徊怯绣床”则传达了诗人沉醉在大自然美景中,内心感受到宁静与喜悦的情感。
综上所述,《咏夏雨》是一首描绘夏季雨景、展现大自然美好与人文情怀的佳作,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听觉和心灵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夏雨》是南宋诗人张玉娘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56年,正值南宋中期。在这一年里,张玉娘年仅十八岁,她的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美好的期待。然而,她所处的社会却并不平静。当时,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民生疾苦,国势日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玉娘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因此,她的诗作往往表现出忧郁、深沉的情怀,正如这首《咏夏雨》所描绘的那样:“一夜黄梅雨,千里白云山。”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