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九首 其三
悠哉杨执戟,识远才绝奇。
初提草玄笔,颇为人所嗤。
卓卓孔孟道,谢尔平崄巇。
一鉴含幽光,千载方葳蕤。
寄语旷怀士,未达休嗟咨。
心期道自贵,俗态势焉随。
青山保长往,白日贞可窥。
高标谢松柏,孤芳操弗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然自得的大书法家,智慧出众才华横溢。
刚开始写诗的时候,经常受到人们的嘲笑。
孔孟之道博大精深,谢谢你的理解包容。
那犹如明镜的光芒,经过了千年的生长繁茂。
告诉那些心怀开阔的人,即使遇到困境也不必过于忧虑。
内心期待道义的高尚,世俗的态度随它去吧。
与青山相伴永远,光明磊落的品质清晰可见。
高尚的风范超越松柏,坚定的品质坚定不移。
去完善
释义
"悠哉杨执戟":此处的“执戟”是古代的一种武官职务。在这里,诗人用“悠哉”形容杨执戟的闲适生活状态。
"识远才绝奇":此句赞扬杨执戟有着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才能。
"初提草玄笔":这句指杨执戟开始撰写《草玄》一书。草玄,即《玄珠篇》,是汉代扬雄的一部哲学著作。
"颇为人所嗤":这句表示有人对杨执戟的言论和观点持有批评态度。
"卓卓孔孟道":这是诗人在表达他对儒家学说的尊重。"卓卓"是指高尚的品质和德行。
"谢尔平崄巇":这句是说,即便在艰难困厄的境遇中,也不能背离儒家的道德准则。
"一鉴含幽光":这句意思是只要拥有一面镜子,就能映照出深藏的光芒。这里比喻儒家的道德之光虽然暂时被掩盖,但仍然能够闪耀。
"千载方葳蕤":这句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他相信经过漫长的时间,儒家的光辉将会再次繁荣壮大。
"寄语旷怀士":这句话是对那些胸怀宽广的人说的话。"旷怀"指的是胸怀壮志、有志于学问的人。
"未达休嗟咨":诗句建议那些还未实现理想的人不要过于忧虑和叹息。
"心期道自贵":这句强调内心的期许与追求是最重要的,外在世俗的评价并不重要。
"俗态势焉随":这是诗人对于世俗的态度,表示他不会受到世俗的影响和诱惑。
"青山保长往":这句中的“青山”代表一种隐逸的、宁静的生活状态,意味着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白日贞可窥":这句是诗人的自省,表示他的内心光明磊落,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高标谢松柏":这句是诗人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以松树和柏树作为自己的榜样,表达出自己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节操。
"孤芳操弗移":这里的“孤芳”指的是诗人自己的高洁品质,"操弗移"则是强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杨柳的形象象征诗人自身的才情和志向,以及其不同流俗、特立独行的品质。诗人在第一句中借“杨执戟”表明自己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才智,然而却被世人讥讽为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接着提到孔孟之道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希望人们能够领悟其中的智慧,不要被世俗的险恶蒙蔽了双眼。
诗人通过“一鉴含幽光,千载方葳蕤”表达出对于美好品德的赞扬和对坚守正道的信心。在后半部分,诗人鼓励怀才不遇之人不要过于消极和感叹命运的不公,而应该把心性修养看得比名利更重要,不被世俗的势态所左右。同时,诗人还通过“青山保长往,白日贞可窥。高标谢松柏,孤芳操弗移。”来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即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都将坚守正道、矢志不渝。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深远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品质情操,表现出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自己的期许与激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遇九首 其三》是唐代著名诗人释契嵩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这段时间里,唐朝正处于盛世向衰世的转变阶段,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边疆战事频繁,民生疾苦加重。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释契嵩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时事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的“昨者逐南征,草中见一鹿”描述了当时边疆战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不满和担忧。同时,诗人又以“鹿生荒草间,剧盗在朝廷”比喻朝政腐败,暗示了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