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九首 其七
空虚澄远烟,霁色含秋景。
思君每盘桓,驻目千峰顶。
明月初团圝,可照美人影。
美人来不来,云霞渺林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烟波浩渺映天空,秋雨过后景色新。
思念君心时常想,登高望远瞰山峰。
明月皎洁映人面,陪伴佳人倩影幽。
伊人何时临风至?霞光穿林染山丘。
去完善
释义
1. "空虚":指天空空旷而高远。
2. "澄远":形容天空清澈且距离遥远。
3. "烟":这里指的是天空中的云彩。
4. "霁色":雨后天晴的景象。
5. "含":包含,带有。
6. "秋景":秋天的景色。
7. "思君":表达对某人的思念之情。
8. "盘桓":徘徊不定。
9. "驻目":驻足观看。
10. "千峰顶":众多的山峰之巅。
11. "明月初团圝":形容月亮刚刚升起,如同团团的圆形物体。
12. "可照":可以照亮。
13. "美人":这里指的是诗人心中所思念的人。
14. "来不来":表示不确定的意思,即是否到来。
15. "云霞":彩色的云彩。
16. "渺":形容事物或景象非常遥远。
17. "林岭":树林与山岭,泛指山林地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秋色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空灵、澄净的山水画。诗人通过虚实的对比,表达了思念之情和对美好景色的感慨。诗歌起笔就展现出秋天烟霞的空灵与澄清,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他的思绪在山水之间徘徊,驻足于高山之巅,体现出一种高远、博大的胸怀。明月如盘,光辉映照着美丽的身影,象征着诗人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结尾两句则是写云雾缭绕,美景消失在遥远的山林之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学的独特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遇九首 其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释契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古诗的创作为公元657年,当时唐朝正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历史时期。
在这期间,释契嵩虽然身为一位僧人,但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才学出众而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因政坛风波而遭受排挤。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一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契嵩深受佛教教义的影响,他通过对佛学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人们应该摒弃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意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