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寄友生
湖上无烟昼,人间寒食时。
阴晴春易变,花月候难齐。
未畏青蛙乱,先愁紫蕨衰。
云山向渐热,相访勿应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边没有烟雾的白天,正值清明节时分。春天的天气变幻莫测,花开月明之时难以捕捉。还没有怕青蛙喧闹,已经开始担忧紫色蕨类植物逐渐凋零。山脉和云朵渐渐变暖,互相拜访不要拖延。
去完善
释义
1. 湖:指西湖;
2. 无烟:指天气晴朗,空气中无明显烟雾;
3. 昼:白天;
4. 人间:泛指人类社会或民间;
5. 寒食:寒食节,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6. 阴晴:指天气的阴和晴变化不定;
7. 春易变:指春天的气候容易发生变化;
8. 花月:美丽的花儿和明亮的月亮;
9. 候难齐:指花朵的开放和月亮的圆缺无法同步;
10. 青蛙乱:形容青蛙喧闹的场景;
11. 紫蕨衰:紫蕨是一种春季开花的植物,它的凋谢意味着春天的结束;
12. 云山:云雾缭绕的山峦;
13. 相访:互相探访、问候;
14. 勿应迟:不要推迟回应、延迟行动。
去完善
赏析
《季春寄友生》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心情。首联“湖上无烟昼,人间寒食时”,以湖面无烟的宁静景象与人间寒食的习俗相对照,表现出春天特有的氛围。颔联“阴晴春易变,花月候难齐”,描述了春天天气的多变和花开月出的不整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颈联“未畏青蛙乱,先愁紫蕨衰”,通过对青蛙的描写和对紫蕨生长的担忧,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繁衍的关注和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尾联“云山向渐热,相访勿应迟”,则表达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相聚的热切期待。全诗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季春寄友生》是北宋时期释契嵩所作。释契嵩生活在公元960年至1045年之间,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僧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个人情感而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北宋正处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阶段。此时,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释契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所描述的季春时节,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作者想起了与他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朋友,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寄托思念之情的诗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