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早梅
亭亭映晚景,皎皎出林端。
小圃连云淡,孤芳冒雪寒。
人间殊未见,物外最先看。
但欲方琼玉,宁将胜牡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丽的花朵映衬着夕阳的美景,在树林的边缘闪闪发光。
小小的花园与蓝天相映成趣,显得宁静淡泊;孤独的花朵在雪中绽放,展现出坚韧的品质和无畏寒冷的精神。
这样的美景在人间难得一见,却能让人陶醉其中。
比起那些珍贵的宝石和艳丽的牡丹,我更愿意用这美景来填充我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亭亭:指梅花挺拔直立的样子。
2. 晚景:指傍晚的景色。
3. 皎皎:形容明亮洁白。
4. 林端:树林的尽头。
5. 小圃:小块的田地或园子。
6. 连云:与天空相连的云彩。
7. 孤芳:孤独的花,这里指早梅。
8. 冒雪:顶着风雪。
9. 物外:世俗之外,这里指山林。
10. 方琼玉:比作美玉,这里是赞美梅花的美丽。
11. 宁将:宁愿用...来替换。
12. 胜牡丹:胜过牡丹花,这里是赞美梅花的品性高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早梅的形态和品格。首联中的“亭亭”和“皎皎”形象地描绘了梅花挺拔的姿态和明亮的光泽。接着,诗人用“小圃连云淡”描绘了梅花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它所表现出的孤独而高洁的形象。诗中的“孤芳冒雪寒”与孟浩然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梅花耐寒的品质。
接下来,诗人从世俗的角度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人间殊未见,物外最先看”,以突出梅花是世间难得的珍贵植物,它在万物之中是最先开放的。而“但欲方琼玉,宁将胜牡丹”则是对梅花美质的赞美,作者认为梅花的纯净和高雅足以比拟价值连城的宝玉,胜过国色天香的牡丹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早梅》是北宋时期的高僧释契嵩所作。释契嵩(960-1045),俗姓李,字仲灵,号潜子,福建崇安人。他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佛学家,尤以诗文见长,著有《嘉祐集》传世。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000年至1045年之间,也就是契嵩人生的最后几十年。
在这个时期,释契嵩主要活动于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江南一带的寺院。他游历四方,广结善缘,与当时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多有交往。然而,随着北宋朝廷对佛教政策的收紧,以及宦海风波的影响,契嵩的生活也充满了曲折。他曾一度被迫离开京城,回到福建老家。在这段时间里,他更加潜心向佛,修行功课,同时也创作了大量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山中早梅》一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所描绘的山中早梅,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品质和独立超群的精神风貌。这既是对早梅的赞美,也是对作者自身信念的彰显。此外,从诗中还可以看出,契嵩虽然身为僧人,但他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并没有被摒弃。这正是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