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舍晚归
薄暮还精庐,徐行无所并。
日入月还清,山空水更静。
仿佛闻疎钟,翛然在西岭。
寄语高世流,来兹谢尘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回到书斋,慢慢地走没什么可以对比的。
太阳落山,月亮升起,山水更加安静。
好像听到稀疏的钟声,悠然自得地在西边的山上。
告诉那些高洁的人,来这里告别尘世之境。
去完善
释义
《山舍晚归》是一首描绘山居生活的五言诗。下面是词句注释:
1. 薄暮:即黄昏时分。薄,接近。
2. 还:返回。
3. 精庐:佛教术语,指修行者居住的禅房或寺庙。
4. 徐行:缓慢行走。
5. 无所并:无人相伴。
6. 日入月还清: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天空变得明亮。
7. 山空水更静:山中宁静,水声更显寂静。
8. 仿佛闻疏钟:似乎听到远处传来稀疏的钟声。疏钟,指稀疏的钟声。
9. 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10. 西岭:西山,泛指诗人所处的位置。
11. 高世流:超脱世俗的人。
12. 来兹谢尘境:来到这个清静的地方,告别尘世的纷扰。
去完善
赏析
《山舍晚归》是释契嵩的一首描绘傍晚山林景象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自己归山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大自然的静谧之美和心灵的超脱之情。
首句“薄暮还精庐”点明了诗的时间背景——黄昏时分。精庐,即道观、僧舍,这里代指诗人居住的寺庙。在日落之前,诗人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接下来的两句“日入月还清,山空水更静”,通过对夕阳西下、明月升起,山中空旷、水面平静的描绘,展现了傍晚时分山林的宁静与美丽。
第五句“仿佛闻疎钟”中的“疏钟”是指稀疏的钟声,这源于远处寺院的钟声。诗人听到钟声,意味着他开始从尘世中抽离,逐渐进入禅定的状态。
第六句“翛然在西岭”中,“翛然”意为无拘无束的样子。在这里,诗人表示自己在西山之中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尘世的束缚。
结尾两句“寄语高世流,来兹谢尘境”,是诗人向那些超脱世俗之人发出的邀请。他希望能够与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享山林的寂静美好,共同摆脱尘世的困扰。
总之,这首诗以宁静的山林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远离尘世喧嚣的环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同时,诗人也希望能够与那些同样追求精神解脱的人分享这份宁静与超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舍晚归》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著名诗僧释契嵩所作。释契嵩(约967年-1048年),俗名李通玄,是唐代著名的诗僧、文人和书法家。他生活在南宋初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代,中原地区饱受金兵的侵扰,百姓生活困苦。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释契嵩选择出家为僧,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山舍居住的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生活艰辛,深感同情。这首诗便是他在山舍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忧虑。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在描述自己傍晚时分归来的情景,沿途所见到的风景如水墨画般美丽,但在这样的美景背后,却隐藏着百姓的苦难。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统治者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