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自怡谢所知
万事随宜勿强攀,暂过朝市即归山。
劳生未必浮名好,称性应须到处闲。
都似梦中休问影,只堪吟里更怡颜。
襄阳道者宁知尔,猿鹤萧然石室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凡事顺其自然不必强求,暂时离开喧嚣城市回归山林。
奔波生活未必能带来虚名荣耀,顺从本性应该让自己随处都可以休闲。
好像都在梦境中不需追问影子,只能在诗赋里更加愉悦自己的容颜。
襄樊的隐士岂会了解您,那里只有悠闲的猿猴和白鹤在石室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山中自怡谢所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2. 释契嵩:字季岑,号木庵,俗姓李,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是五代时期的一位僧人,以诗才著名。
3. 万事随宜勿强攀:意思是说,世间万物顺其自然就好,不必强求。随宜,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强攀,强求。
4. 暂过朝市即归山:表示诗人暂时离开繁华的都市,回到山中的生活。朝市,指都市;归山,回到山中。
5. 劳生未必浮名好:意思是奔波劳碌的人生不一定追求虚名就好。劳生,指辛劳的人生;浮名,虚名。
6. 称性应须到处闲:意为顺其自然地生活,应该随时随地保持悠闲的心境。称性,指顺应天性;处闲,处于闲暇的状态。
7. 都似梦中休问影:这句诗意味着一切都像梦境一样虚幻,无需去追究其中的影子。梦,指梦境;休问影,指不要探究梦境中的细节。
8. 只堪吟里更怡颜:表示在诗歌创作中更能愉悦自己的心情。只堪,只能;吟,诗歌创作;怡颜,使心情舒畅。
9. 襄阳道者宁知尔:引用唐代杜牧《秋夕》诗中“襄阳夜祭人”的故事,表达诗人与世俗保持距离的心态。襄阳道者,指唐代诗人杜牧;宁知尔,指不知道你的存在。
10. 猿鹤萧然石室间:描述了山林生活的宁静,猿鹤生活在山间石室之中,显得格外静谧。猿鹤,指猿猴和仙鹤,比喻隐逸之人;萧然,寂静的样子;石室,山间石屋。
去完善
赏析
《山中自怡谢所知》是一首描绘作者山居生活的诗作。在这首诗中,作者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他以“万事随宜勿强攀”开篇,表明自己对世事无所强求,一切顺其自然。接着以“暂过朝市即归山”的描述,展现出作者在山居与市井之间自由切换的生活方式。
第二联诗人转向反思世俗追求:“劳生未必浮名好,称性应须到处闲。”他意识到尘世名利并非真正的好东西,而随性自然的恬淡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从而,作者的观念跃然纸上,反映出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第三联则是对这一观念的深化表达:“都似梦中休问影,只堪吟里更怡颜。”诗人认为,人生的现实境遇如同梦境一般虚幻,不应过于执着;唯有在诗歌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样的观点揭示了诗人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对诗意生活的热爱。
最后一联则采用了一个典故——“襄阳道者”(指唐朝著名隐士孟浩然),以表达诗人所向往的山居生活的典范。他将自己的生活与孟浩然相比,暗示他也同样超脱于世俗纷扰,过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生活。这种生活态度正是诗人所崇尚和追求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山中自怡谢所知》,是唐代诗人释契嵩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为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在这个时期,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民生疾苦。而释契嵩作为一位出世的僧侣,选择了隐居于山林之中,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态度。
在这个阶段,释契嵩的生活相对平静,他关注民生、社会问题以及个人的精神追求。在作品中,他常常以自然景色为寄托,表达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纷扰的超脱态度。这首《山中自怡谢所知》便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山中的美景和自己的隐居生活,向世人传达了他内心的愉悦与宁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