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九首 其四
天威不到处,干戈动边鄙。
将军奋威猛,英雄势随起。
纷纷出榆关,肃肃秋色里。
白马冒黄云,清霜厉严旨。
少壮羽林儿,务能莫多喜。
好武匪君心,用兵不得已。
寄言飞将军,妙略应无比。
志在报君恩,岂为黄金死。
丈夫身许国,慷慨当如此。
宁教太史书,轻笑鲁连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天威不到处,干戈动边鄙。
将军奋威猛,英雄势随起。
纷纷出榆关,肃肃秋色里。
白马冒黄云,清霜厉严旨。
少壮羽林儿,务能莫多喜。
好武匪君心,用兵不得已。
寄言飞将军,妙略应无比。
志在报君恩,岂为黄金死。
丈夫身许国,慷慨当如此。
宁教太史书,轻笑鲁连子。
译文:
没有皇威达不到的地方,战争在边疆爆发。
英勇的将军们奋起抗敌,英雄的豪气随之而起。
纷纷离开榆关,进入萧瑟的秋色之中。
白马穿越黄色云朵,清霜降临伴随着严厉的军令。
年轻的将士们,务求能力不要过于张扬。
虽然爱好武力,但并非君王本意,军事行动实属无奈。
寄语英勇的将军,您的智谋无人能及。
立志报答君王恩情,怎会为金钱而死。
大丈夫以身报国,慷慨激昂当如此。
宁愿让太史记载,轻笑那些鲁莽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威:指皇帝的威严。
2. 干戈:古代的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3. 边鄙:边疆地区。
4. 榆关:古关名,位于今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
5. 羽林儿:古代禁卫军的士兵。
6. 务能:力求才能。
7. 黄云:黄色的云气,这里形容战场的硝烟。
8. 清霜厉严旨:寒冷的秋霜如同严峻的军令。
9. 飞将军:此处指西汉将领李广,因善射,匈奴称之为“飞将军”。
10. 妙略:卓越的策略。
11. 报君恩:报答皇帝的恩情。
12. 黄金死:指为了金钱而死。
13. 慷慨:豪情壮志的样子。
14. 太史:官职名,负责记录国家大事。
15. 鲁连子:战国时齐国的隐士,以勇于赴水救人不图回报而著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战场的紧张气氛和英勇将士的形象。诗中赞扬了战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报国之志,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无奈。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战士们的赞美。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激昂,充满了豪迈之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遇九首 其四》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初期,也就是公元659年至684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诗歌艺术,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
在这段时间里,王之涣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曾担任过县尉、主簿等职,但由于性格耿直,不愿随波逐流,多次辞官回乡。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感遇九首 其四》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有着深刻的感悟。他以松树和桃李为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和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