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感遇九首 其一

标题包含
感遇九首 其一
海水晦夜清,秋色涵蓬壶。 有叟双龙公,铁网罗珊瑚。 风云浩容与,怅恨何所图。 欲问天上人,可换明月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色映照海面,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秋天时景致富于内涵,充满诗意。有位老人叫做双龙公,他用铁网收集了珊瑚。在广阔的天地间,心情激荡着无限感慨。想要问问天上的神仙,能否换取一轮明月,驱散心中的寂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晦:昏暗。 2. 清:清澈。 3. 涵:包容。 4. 蓬壶:古代神话中蓬莱山上的仙人住处。 5. 有叟:有个老人。 6. 双龙公:传说能驾驭双龙的老人。 7. 铁网:指用金属编织的网。 8. 容与:闲适自得的样子。 9. 怅恨:惆怅怨恨。 10. 何所图:有什么企图。 11. 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12. 可换:是否可以交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感遇九首·其一》描绘了秋天的海洋景象和渔民的捕鱼活动。诗人以“海水晦夜清,秋色涵蓬壶”开篇,形象地展现了夜晚时海水的清澈和秋色的丰富,让人仿佛置身于海上渔村之中。接着,诗人描述了双龙公这位老渔民,用铁网捕捉珊瑚的情景,表现了渔民们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 然而,在欣赏这幅生动的渔猎画卷时,诗人笔锋一转,抒发了“风云浩容与,怅恨何所图”的感慨。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壮志难酬的哀伤。他以风云比喻人生的起伏变化,表达了对未来不可知的忧虑和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最后,诗人以“欲问天上人,可换明月无”结尾,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他向天发问,是否能换取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这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通过对渔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思考和高远的艺术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遇九首·其一》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时期(650-683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社会矛盾尖锐。陈子昂在诗歌中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陈子昂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一生充满波折。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失败,但在军事和政治上有所作为。他曾担任右拾遗,后因直言不讳而被贬为茂州司马。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深刻理解社会的黑暗面,并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愤懑。 唐高宗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子昂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此深感痛心。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解决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感遇九首·其一》是在唐高宗时期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在此期间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这首诗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和关切,以及他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