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无雨
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
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
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
无以问天意,空思水鸟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苦于没有雨水,每天都在盼望云彩出现。
从小暑到大暑,深深的溪流变得浅薄。
泉水干涸连接到井底,土地炎热使得蔬菜田干旱。
无法向天祈求降雨,只能空想水鸟啼鸣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夏日无雨》:本诗描写了作者身处山间盼望降雨的心情。诗人以山中的炎热与水源的枯竭反映出夏季久旱不雨的困境。
1. 云霓:比喻恩泽。这里指期盼及时雨滋润万物。
2.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天正式开始,一般在公历7月6日至8日之间。
3.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天气炎热至极,一般在公历7月22日至24日之间。
4. 深溪:山谷深处的溪流。
5. 浅溪:溪流变浅,可能因干旱导致水位下降。
6. 泉枯:泉水干涸。
7. 井底:水井底部。这里的井可能是古人挖掘用以取水的地下空间。
8. 地热:土地热量过高,可能由于干旱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9. 亢蔬畦:疏畦中水分蒸发迅速,植物生长困难。亢在此处表示过度、极度。蔬畦为种植蔬菜的田地。
10. 天意:天的旨意或预示,多用来指天气状况。
11. 水鸟:生活在水域附近的鸟类。
去完善
赏析
《夏日无雨》是北宋高僧释契嵩的一首借景抒怀诗。这首诗以“山”、“溪”、“泉”、“地”等自然景象为载体,描绘出夏天干旱无雨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比前后的景观变化,凸显了缺水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从“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久旱不雨的无奈与期盼;在描述“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时,人们仿佛能看到小溪逐渐干涸的过程;“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则反映了干旱使地下水脉枯竭,土地更加燥热,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全诗语言简练,情感饱满,深刻地传达了作者忧虑自然生态的心声,体现了其对生态和谐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日无雨》是宋代诗人释契嵩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干旱景象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夏日炎炎,烈日当空,久旱无雨,庄稼枯萎,百姓忧心忡忡的景象。全诗如下:“长夏迟迟景逾酷,登高四望形如削。童孙不解世事艰,苦向行人问禾稼。”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宋代(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诗词歌赋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次,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方面。释契嵩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僧人,他的生平事迹虽然不甚详尽,但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夏日干旱的景象,表达了对于农民生活困苦的关切之情。
最后,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方面。宋代是一个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的时期,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当时,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的干旱现象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也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化。在这种情况下,诗人释契嵩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人文关怀,创作出了这首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