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诫题

标题包含
诫题
高吟远瞩倚云梯,往事经心尽可题。 道德二篇徒自辩,是非一马岂能齐。 晖山真玉伤惊火,失水灵蛇畏在泥。 寄语冥鸿上天去,凌云羽翼莫思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高处大声歌唱,依托着云端的天梯纵览远方,过去的种种经历都成为了心中可以书写的故事。然而,仅仅是争论道德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关于是与非的对立,岂是一匹马所能评判?如同晖山的美玉害怕突如其来的火焰,失去了水的滋养,原本高贵生灵的蛇也在泥泞中畏葸不前。所以啊,我要告诉那些胸怀大志的人,你们要像天空中的鸿雁一样,展翅高飞,不要被低下的事物所影响。
去完善
释义
1. 高吟远瞩倚云梯:形容诗人登高望远,感慨良多。"云梯"一词用来表示高处,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抒发自己的胸怀。 2. 往事经心尽可题:过去的经历都在心头,都可以用来题诗。这里的“题”指写诗时所提及的内容或题材。 3. 道德二篇徒自辩:指的是古代两部重要的道德经典《道德经》与《论语》。诗人认为这两部经典并不能完全解决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而只能作为人们自我辩论的参考。 4. 是非一马岂能齐:意指世间的是非就像一团乱麻,无法理清楚。"一马"在此处用来比喻纷繁复杂的事务。 5. 晖山真玉伤惊火:晖山是中国的四大名玉之一。这句诗句以玉石被火烧伤作比喻,暗喻珍贵的事物可能会因为意外的灾难而被破坏。 6. 失水灵蛇畏在泥:失去水的灵蛇会害怕陷入泥潭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环境对于事物的影响。 7. 寄语冥鸿上天去:对那些在世间经历了磨难却仍保持高尚品质的人们的劝勉。“冥鸿”代指那些品格高尚的人们。 8. 凌云羽翼莫思低:凌云之翼,比喻志向远大。这句诗是勉励那些有崇高理想的人要坚守信念,不要被世俗的低标准所困扰。
去完善
赏析
《诫题》是南宋诗人释契嵩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一系列比喻和象征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学、道德观念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首联“高吟远瞩倚云梯,往事经心尽可题”描绘了诗人站在云端的高处,以开阔的视野俯瞰过去的人和事,一切经历都可以成为他创作的题材。此句既有诗人的豪情壮志,也有诗人对世事的深刻洞察。 颔联“道德二篇徒自辩,是非一马岂能齐”中,“道德二篇”指的是儒家道德伦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道与德。在这里,诗人认为人们对于道德的争论其实只是无谓的自辩,而世间的是非往往难以界定,犹如一匹马无法同时跨足两个地方一样,无法达到完全的公平、公正。 颈联“晖山真玉伤惊火,失水灵蛇畏在泥”则用山中真玉被火伤害以及失去水源的灵蛇畏惧陷入污泥的情景,形象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告诫人们在面对逆境时应该保持清醒和警惕。 尾联“寄语冥鸿上天去,凌云羽翼莫思低”则是诗人的寄语:他希望那些有才华的人能够像高飞的鸿雁一样,志存高远,不要因为眼前的困境而降低自己的追求和标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诫子诗》是宋朝著名禅宗大师释契嵩的一首劝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034年,正值宋仁宗时期。 释契嵩在这个时期生活困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尽管面临诸多挫折,他仍然坚定地追求禅宗佛教的真理,并在修行中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尤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 这个时期的宋朝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崛起,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官僚机构的腐朽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民众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释契嵩通过诗歌表达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