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老何为,更读聊遮眼。
此意虽等闲,高情寄无限。
错磨千古心,翻覆几忘饭。
不知白云去,春静山中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在阅读中寻找乐趣,通过书籍来打发时光。这种想法看似平常,却寄托着无限的深情厚意。专心致志地阅读千古名篇,令人废寝忘食。仿佛置身于山中幽静的春天里,与蓝天白云为伴,忘却尘世的纷扰。
去完善
释义
"读书老何为,更读聊遮眼。"两句中的“聊遮眼”指的是使眼睛在忙碌中得到休息的方式,与下文的“此意虽等闲,高情寄无限”的意境相呼应,表示作者虽然从表面上看似平静地在阅读书籍,但实际上却寄托了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错磨千古心,翻覆几忘饭。"这两句中的“错磨”指磨练、琢磨的意思,表现出作者通过不断阅读和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同时,这两句也表达了作者因为专注于书籍而忘记了时间流逝,甚至忘记了吃饭的程度,充分体现出对学习的热爱与投入。
最后两句“不知白云去,春静山中晚。”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山中景象,其中“白云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以景色作为映衬,突显出作者全身心沉浸在读书之中的状态,突出了其执着的精神追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契嵩对于阅读的执着和热爱。开篇便提到“读书老何为,更读聊遮眼”,意味着阅读已经成为了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下来两句“此意虽等闲,高情寄无限”则揭示了作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他不仅将阅读看作是一种消遣,更是寄托了自己无尽的深情和高尚的情操。
紧接着的“错磨千古心,翻覆几忘饭”描绘了作者沉迷于书籍之中的忘我状态,以至于忘却了时间,甚至忘记了吃饭。最后的“不知白云去,春静山中晚”则是通过自然的景象变化,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阅读投入的程度,以至于连春天的山中美景都无暇顾及。整首诗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阅读的热爱,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书》是宋代诗人释契嵩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代,科举制度已经日趋完善,文人墨客以读书求仕为风尚。
释契嵩本人身为一位高僧,虽身在佛门,但对儒家经典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生活在一个佛教逐渐衰落、儒家思想日益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社会现象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士大夫,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读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这首诗中,释契嵩通过对夜阑人静时的读书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读书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养心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种观念体现了他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对儒、释两家思想的融合与升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