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还南屏山即事

标题包含
还南屏山即事
岁晚归来石室寒,松萝岑寂自盘桓。 但知林下一年过,不见人间万事难。 招隐有诗题石记,解嘲无说与时看。 此心已共空生合,身似浮云不必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纪渐长回家乡,石窟中倍感清冷。在苍翠的松萝和寂静的山岭间徘徊流连。只知道在这树林之下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却不曾见识到世间万难的真相。以诗歌的名义邀请隐者前来分享这段石刻的记忆,却没有什么可以辩解和让世人看见的言辞。我的心已经与空旷的苍穹紧密相连,身体就如漂浮的云彩一般,不值得去过多关注。
去完善
释义
《还南屏山即事》是宋代诗人释契嵩创作的一首山水诗。以下是对该诗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还南屏山:还,指回到;南屏山,位于杭州西湖西南,因位于南屏山而得名。 2. 石室寒:石室,指石洞或石屋;寒,形容环境的寒冷。 3. 松萝岑寂:松萝,松树与藤蔓交织形成的自然景象;岑寂,寂静无声的状态。 4. 但知林下一年过:林下,树林之中;一年过,意指时光流逝。 5. 不见人间万事难:不见,指没有感受到;人间,社会;万事难,指各种困难和挑战。 6. 招隐有诗题石记:招隐,招引隐士出山之意;有诗,指写诗;题石记,在石头上刻写诗句。 7. 解嘲无说与时看:解嘲,排解嘲讽;无说,无言以对;与时看,跟随时代潮流。 8. 此心已共空生合:此心,指自己的心境;空生,佛教用语,指自性本空;合,相合。 9. 身似浮云不必观:身似浮云,比喻自己像浮云一样无足轻重;不必观,指不必过于关注世事。
去完善
赏析
《还南屏山即事》是释契嵩的一首描绘山林隐逸生活的诗篇。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境界。 首联“岁晚归来石室寒,松萝岑寂自盘桓”,描述了诗人在山中石室的冬夜景象。寒冷的夜晚,松树和藤萝显得格外寂静。这里既有自然环境的寒冷,也有诗人内心孤独的情感表达。“盘桓”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这宁静的山林中闲逛、徘徊的情景。 颔联“但知林下一年过,不见人间万事难”,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在山林中,诗人只感受到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而忘记了世间的诸多烦恼和困难。这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向往宁静、淡泊的人生境界。 颈联“招隐有诗题石记,解嘲无说与时看”,描述了诗人以诗歌为寄托,记录自己的隐逸生活。同时,诗人通过自我调侃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这里的“招隐”和“解嘲”,既是对诗人隐居生活的写照,也是他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自嘲与反省。 尾联“此心已共空生合,身似浮云不必观”,是诗人对自己心境的概括。他将心灵与自然融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诗人将自己比作浮云,暗示自己已经超脱世俗,不再受到世间纷扰的影响。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以及他追求心灵宁静、超脱世俗的人生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还南屏山即事》是宋朝诗人释契嵩创作的一首描绘南屏山景色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1279年间的宋朝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时代。 释契嵩在年轻时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学,他不仅擅长文学创作,而且在佛学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才华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舞台,他决定离开故乡,南下探访名山大川。在这个过程中,他来到了南屏山,被这里的景色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还南屏山即事》。 当时,宋朝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在这种背景下,释契嵩得以潜心研究佛学,并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