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南山六和寺
青葱玉树接溪岑,台阁凌虚地布金。
行到白云重叠处,水声松韵淡人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树木依傍着溪水和高山,楼阁仿佛悬在天空之中,地上铺满了金子般的光芒。走到云雾缭绕的地方,水流的声音和松涛之声让人感到宁静和平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葱: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2. 玉树:指美丽的树木。
3. 溪岑:指溪流两岸的山。
4. 台阁:指楼阁。
5. 凌虚:高入天空。
6. 地布金:形容地面铺满了金子般的光芒。
7. 白云重叠:形容云雾缭绕的山景。
8. 松韵:风吹过松树发出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山六和寺的美景。首句以“青葱玉树”形容山色,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接着“接溪岑”则强调了山与水的相互映衬。次句“台阁凌虚地布金”,把寺庙的恢宏壮观以及地势的高旷凸显出来,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中间两联通过“白云重叠处”、“水声松韵”等景物衬托出寺庙所处环境的清幽静谧,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超脱感。整首诗宛如一幅水墨画,充满禅意,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南山六和寺》是一首描绘作者在游览六和寺时所感所思的诗歌,此诗由北宋时期的著名僧人、文学家释契嵩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即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释契嵩作为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他的人生际遇丰富多彩。他在各地参访佛教胜地,结交了许多名士,并与其他宗教进行对话交流。他还曾在当时著名的书院讲学,对于儒、释、道三家的学问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这首《书南山六和寺》正是他在游览六和寺时的所感所思,表达了他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
在释契嵩所处的时代,北宋正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墨客热衷于诗词歌赋的创作,而佛教则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释契嵩作为一名出家人,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以诗文的形式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他的诗歌既体现了佛教的慈悲为怀,又具有文人的才情横溢,因此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