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池台

标题包含
池台
层台迟夕娟,清池弄秋水。 蟾明桂树间,鱼跃莲叶底。 如何惠庄津,乃在蒲城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宿(995年-1067年),字武平,北宋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胡宿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层台上,夕阳映照出美好;清澈水池中,倒映着秋天的景象。月光洒在桂花树上,鱼儿在水莲叶下欢快地游动。如此美好的景致,竟然就在繁华的城市中心。
去完善
释义
1. 层台:高大的台阶或建筑。 2. 迟:等待。 3. 夕娟:夕阳余晖。 4. 清池:清澈的池塘。 5. 秋水:秋天的水,这里指池中的水。 6. 蟾明:月光明亮。 7. 桂树:一种常绿乔木,木犀科植物,木质,花小黄色,有香气,可供观赏,也可做建筑材料。 8. 鱼跃:鱼儿跳跃出水面。 9. 莲叶:荷叶。 10. 如何:为何如此,怎么会这样。 11. 惠庄津:古地名,位于江苏苏州。 12. 蒲城:古代吴地的邑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去完善
赏析
《池台》是唐代诗人胡宿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的感情。 首联“层台迟夕娟,清池弄秋水”,描述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漫步在高台和池塘边,欣赏着夕阳的美景。“迟夕娟”形象地描绘了夕阳缓缓落下的情景,“弄秋水”则表达了清澈的池塘在晚风中泛起涟漪的动态美。 颔联“蟾明桂树间,鱼跃莲叶底”,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明亮的月光洒在桂树上,鱼儿在莲花叶子下面欢快地跳跃。这一联通过对比白天和夜晚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颈联“如何惠庄津,乃在蒲城里”,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城市喧嚣与宁静乡村之间的思考。诗人感叹为什么像惠庄这样的理想之地,竟然就在繁华的城市里。这里的“惠庄”指的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惠子和庄子,他们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回归自然。 总的来说,《池台》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对自然景色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诗人通过对夕阳、池塘、月亮、桂树、鱼儿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回归自然、超脱世俗的愿望,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池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胡宿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作于宋仁宗时期(960-1063年),具体年份无法确定。 胡宿在宋仁宗时期历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任期间,为国家治理尽心尽力,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因直言敢谏而触怒权贵,受到排挤和打压。 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国家富饶,人民安居乐业。但与此同时,官僚腐败现象严重,政治斗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胡宿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政治家,始终坚守原则,为民谋福祉。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出他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池台》一诗通过对池塘边亭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从诗中可以看出,尽管身处繁华盛世,胡宿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关注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生活。这种高尚品质和人文关怀,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