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寺桧
宝坊金布地,嘉木此含荣。
吴帝留青盖,湘神驻翠旌。
月移香砌冷,风入夜琴清。
若比东阳树,婆娑意未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殿堂铺满金色布匹,美好的树木在这里繁荣生长。
吴国的皇帝留下了绿色的伞盖,湘江的神灵停驻了翠色的旗子。
月光移动,花香消散在寒冷的台阶上,晚风吹拂,夜里的琴声显得格外清晰。
如果要跟东边的树相比,它那婆娑的姿态依然无法平静。
去完善
释义
1. 宝坊:指佛教寺庙。
2. 金布地:用金子装饰的地面。
3. 嘉木:指珍贵的树木。
4. 青盖:绿荫覆盖,此处代指柏树。
5. 湘神: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6. 翠旌:绿色植物。
7. 香砌:香气弥漫的台阶。
8. 夜琴:夜晚弹出的琴音。
9. 婆娑:形容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
10. 东阳树:泛指繁茂的树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庆云寺桧”为题,生动描绘了寺庙中古树的壮美与灵韵。首联起笔便展现了寺庙的庄严肃穆,通过金色铺设地面的细节,暗示了佛教寺院的庄严华丽。而在这宏大的背景之下,矗立着一棵繁茂的古树,寓意着生命的旺盛与信仰的力量。
颔联中的“吴帝”和“湘神”分别代指古代统治者以及民间信仰的神明,他们在树下留下了足迹。诗人在此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宗教情怀的深切感悟。
颈联中,诗人运用月亮、香气、风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和谐。随着月光的洒落和清风的吹拂,古树似乎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气息,这种氛围无疑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则用了一个典故:南朝谢惠连曾赞美会稽山东阳寺前的柏树说:“挺此万物秀,如见南山时。”这里,诗人将眼前的古桧与那棵曾被赞美的柏树进行对比,认为前者虽不及后者茂盛,但它的生机勃发和婆娑多姿令人赞叹不已。显然,这样的对比手法既突出了古桧的特点,又赋予诗歌丰富的层次感。
总之,本诗通过对“庆云寺桧”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之美和信仰力量的敬畏之情。同时,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庆云寺的松柏
这是一首描绘古木的诗,胡宿在诗中抒发了对树木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传达出对生活的感叹和哲理思考。
庆云寺位于江南的一座古刹,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的松柏参天,苍翠欲滴,四季常青,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宋朝诗人胡宿曾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庆云寺桧》。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那个时代虽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文人墨客们常常忧国忧民,为世事难料而忧心忡忡。身为文臣的胡宿也不例外,他曾担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通判,亲历了地方的政事民情,既看到了民间疾苦,也感受到了朝堂的复杂斗争。因此,他在《庆云寺桧》一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寺庙文化。庆云寺作为一座古老的禅宗寺庙,其庄严肃穆的氛围,以及禅宗教义的影响,都为胡宿提供了创作灵感。
总的来说,《庆云寺桧》这首诗歌是胡宿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通过对庆云寺松柏的观察与感悟,表达了他对生活、对岁月的深沉思考,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忧虑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