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太尉文肃郑公挽词三首 其二

标题包含
太尉文肃郑公挽词三首 其二
公业关东望,夷吾天下才。 辞锋横剑戟,诗笔走风雷。 帅节行边去,氐酋献地来。 荣华一朝尽,埋玉使人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宿(995年-1067年),字武平,北宋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胡宿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公业关东望,夷吾天下才。 辞锋横剑戟,诗笔走风雷。 帅节行边去,氐酋献地来。 荣华一朝尽,埋玉使人哀。 译文: 公业的事业在东方闪耀,他是全国难得的人才。 他的口才如剑戟般锐利,他的诗篇如同风吹雷电般激荡人心。 他担任统帅出征边疆,使得边境安宁,异族首领纷纷前来归顺。 繁华荣誉一夜之间消散,埋藏的珠宝让人叹惋。
去完善
释义
公业:这里指郑公的事业,即他作为太尉的职务。 关东:古代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夷吾:这里代指郑公,是作者对他的赞美。夷吾是管仲的字,后世常以夷吾代表贤相良将。 剑戟:古代的兵器,这里借代战争。 诗笔:写诗的技巧,这里表示郑公的诗才横溢。 风雷:形容气势磅礴,这里指郑公的诗歌才情如同风雷般激荡人心。 帅节:指郑公身为统帅的符节,即他的职务象征。 行边:巡视边境。 氐酋:氐族的首领,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领。 献地:指归附中央政权,献上土地,表示臣服。 埋玉:指郑公逝世,因为古代把死者称为“玉人”,所以用埋玉来表示埋葬尸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太尉文肃郑公的悼念,表达了诗人对其才能与功业的敬仰。首联通过“公业”和“夷吾”两个典故,形象地刻画了郑公的优秀品质和高超才能。颔联则通过比喻的手法,突出了郑公的雄辩和诗才,犹如锋利的剑戟和风驰电掣的风雷,表现出他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颈联描绘了郑公作为统帅,威震敌胆的英勇事迹,使敌军献地投降。然而尾联却笔锋一转,感叹荣华富贵转瞬即逝,郑公已长埋地下,令人悲痛不已。全诗不仅颂扬了郑公的文武之才和显赫战功,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死无常、荣华难保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太尉文肃郑公挽词三首 其二》是北宋著名文人胡宿在悼念郑公时所创作的挽词之一。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 在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繁荣和稳定的时期,即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和艺术成就斐然,科学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然而,这个时期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等。 作为挽词的作者,胡宿本人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和政治家。他曾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忠诚耿直而受到皇帝的器重。然而,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也曾因为直言不讳地指出朝廷的弊端而受到排挤。这种人生的起起落落,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 在这首挽词中,胡宿通过表达对郑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社会的忧虑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他以诗的形式,将对郑公的哀思化为对社会的深深关切,使这首挽词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